张一鸣

有片源
2025年
导赏:崔志佳以导演兼主演的双重身份,将自身对艺术行业的体悟融入叙事。影片通过“失意导演转行开火锅店”的荒诞设定,影射了当代艺术从业者在资本与生存压力下的困境。例如,李如意(崔志佳饰)用电影分镜设计火锅摆盘、以剧组道具制造“恐怖营销”等桥段,既是对艺术形式主义的自嘲,也是对资本异化创意的反讽。而“996福报锅”与“躺平养生汤”的辛辣互讽,则直击现代职场文化的痛点,将笑声转化为对现实的叩问。影片以火锅为载体,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体系。红油翻滚的九宫格被赋予象征意义,既是欲望的沸腾,也是情感的熔炉。崔志佳通过高饱和度的色彩碰撞(如红辣椒与翠绿香菜的视觉冲击)、蒸汽氤氲的朦胧光影,将食物美学升华为人生哲思。特别在“午夜灵堂泼火锅”的经典场景中,翻滚的汤底消解了生死界限,火锅成为化解矛盾的催化剂,展现导演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解构。崔志佳巧妙平衡了无厘头搞笑与严肃议题。影片密集的“乌龙梗”,如剧组开空壳火锅店日亏两千制造爆笑效果,而角色困境又暗含普遍性——李如意数硬币时的窘迫、面对资方撤资的无力,真实映射了青年追梦者的生存焦虑。这种“笑中带泪”的叙事策略,使影片超越单纯喜剧,成为对理想主义者的深情告白。结尾反高潮处理,挂出“电影票抵债”招牌,拒绝廉价励志,反而以留白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火锅艺术家》中展现出新锐导演的锐气与深度,以火锅为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多维面相。其作品既延续了东北喜剧的草根幽默,又通过精巧的文本架构与意象经营,实现了类型片的作者性突破,为国产喜剧电影注入了难得的思辨力量。(编辑:婧怡)
2024年
导赏:《大“反”派》是包贝尔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影片通过毕超的遭遇,巧妙地探讨了身份认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将与自己对戏的女演员冰冰错认成了现实中的妻子,这种错位的情感关系使得影片的情感线更加复杂和有趣。他为了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决定去完成那个他认为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种荒诞的行为既营造了喜剧效果,又让人对他的坚韧和执着感到敬佩。毕超的角色设定十分有创意。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小演员,却在一场意外中失忆,误以为自己是个大反派。这种身份的错位,使得毕超的行为变得荒诞而滑稽。他努力扮演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却时常因为自己的善良和天真而露出马脚。这种反差萌让观众忍俊不禁,也让人对毕超的角色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包贝尔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魏翔、于洋、贾冰等喜剧人的加盟也为影片的喜剧设计带来惊喜和看点。影片中的反派设定也别具一格。毕超在“完成反派使命”的过程中,意外与老大、老二、老三三名歹徒结下梁子,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不仅让毕超的倒霉之旅变得更加波折,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影片的幽默和诙谐。三名歹徒虽然表面上凶恶残忍,但在与毕超的相处中,也逐渐展现出他们的软肋和温情。这种人物设定的反转,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毕超的倒霉爆笑之旅,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影片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和地位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而毕超的经历,则是对这种迷失和错误的一次深刻警醒,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乐观,也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辑:王晶)
导赏:2024年暑期档,闫非、彭大魔执导的《抓娃娃》以超32亿元票房登顶冠军,成为“西虹市宇宙”又一现象级作品。这部由沈腾、马丽领衔的喜剧片,以“反向养娃”的荒诞设定切入中式教育议题,在密集笑料中包裹着对父母掌控欲的犀利反思,既延续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市井幽默,又展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关怀。影片中,富豪夫妻马成钢(沈腾饰)与春兰(马丽饰)为培养儿子马继业(史彭元饰)成为接班人,不惜伪装贫困十年,用严苛的“吃苦教育”磨炼其意志。这一设定以夸张手法影射现实中的“鸡娃”焦虑: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实则是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期待的“工具”。导演通过身份错位制造笑点——如全家住漏风破院、儿子捡瓶子补贴家用等桥段,既荒诞又令人心酸。而马继业最终选择体育大学而非清北的结局,更暗含对标准化成功路径的讽刺:父母规划的“完美人生”,未必是孩子内心的答案。这种教育观的撕裂,恰是当代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影片将现实主义与荒诞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同时也深刻地触及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观众自始至终知晓马继业身处谎言,而主角本人却在十八年间被蒙在鼓里。马继业居住的\"贫民窟\"墙壁斑驳,却暗藏密室保险柜;书架上的旧书中夹着珍贵邮票,破碗底粘着金箔;马继业发现奶奶在篮球馆健步如飞,母亲从破旧衣柜后取出爱马仕包包,影片中的每一个荒诞情节,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此外,影片中的现实主义元素体现在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细腻描绘上。例如,马继业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时,展现出的困惑、挣扎和最终的觉醒,都是对现代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安排,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观众能够在这些夸张的元素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种荒诞的电影叙事,表面上看似可笑,但其背后所反映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和家庭价值观,却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片尾曲《我想当风》以悠扬自由的旋律,成为解码少年心灵的钥匙。歌词“不想当风筝,想当风”以“风筝”隐喻被规训的人生,“风”象征不受束缚的自我意志,精准呼应马继业不甘被操控的内心呐喊,将其从“提线木偶”到觉醒者的蜕变音乐化。鹿先森乐队清澈嗓音里,藏着对每个被教育规训年轻人的温柔共情,让“找到自己的路”的歌词,成为挣脱“成功学”枷锁的宣言。当旋律与马继业撕碎伪证、涂鸦高考卷的场景交织,音乐不仅串联起角色成长,更向现实投出石子——在“抓娃娃”般的教育焦虑中,愿每个人都能听见内心“想当风”的声音,在属于自己的旷野自由呼啸。《抓娃娃》的成功,印证了优质喜剧的社会价值——它用笑声撬动对教育异化的集体反思,更以“西虹市”这座虚构城市为镜,映照出普通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困顿与温情。正如导演所言:“不能以爱之名绑架孩子”,这部作品在暑期档引发的不仅是票房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放手的全民思辨。(编辑:李彤)
2023年
2022年
舞台战争
舞台战争

编剧/

类型:剧情/
导赏:《李茂扮太子》以古装的形式再次包装了电影创作领域比较常见的“身份转换”话题,在喜剧创作领域有专长的演员常远不仅一人分饰太子和李茂两个角色,更是和“开心麻花”的御用女主角马丽成为了夫妻,有了不少有趣的互动。正如片名《李茂扮太子》的谐音“狸猫扮太子”一样,“开心麻花”再次使用谐音梗,在较为常见的剧情里加入脑洞大开的奇趣设定。例如,在影片开端,路人在和李茂聊天时用说唱的形式将事件“唱”了出来,也将爱看戏的太子形象以及他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简单勾画出来,十分新颖独特。为了安全,太子时常戴着面具示人,这也为后续与李茂身份互换做了铺垫。作为关键的情节,两人在体验对方生活时由于信息差抖出了不少笑料包袱,阴错阳差的帮助二人缓和了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也让李茂在不知不觉间卷入一场阴谋之中。在影片的人物设定中,李茂的妻子有着不俗的身手,马丽的出演给这个角色赋予了“上得厅堂”,“下得了拳脚”的定位,不仅夫妻间生活中的一些“成人化笑料”被拿捏的很好,在打斗戏份上也提供了不少有看点的场面。但是与“开心麻花”的一些作品相似的是,角色性格流于表面的问题到片尾也没有解决,身份交代不清,剧情设置的痕迹过于明显。结尾部分,反叛的尚书绑架了李茂的妻子,化装成太子的李茂不惜生命救助妻子,一段两人之间美好瞬间的画面不断闪回,甚至带来了强行煽情的感觉。对于这部作品,外界的评价也较为复杂,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金宇轩则认为:“从我个人观感上说,电影很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面的段子结合。”这种杂糅各种段子的电影对短视频段子有比较强接受度的观众来说是友好的,但对其他观众来说可能无法提供太多的共情感受。(编辑:方舟)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