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雷龙
Long Lei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1年
边城之恋
导演
/
导演:
雷龙
/
主演:
李宛仪
/
葛恒瑞
/
翁卡特
/
宋海梅
/
播放正片
剧情:
春生是一个农民工,因为在小报上看到中越边境有人介绍越南媳妇,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攒下的钱准备在云南边城河口找一个越南媳妇。途中,春生在昆明遇到了前往河口考察投资的阮金鹏和阿碧。 阮金鹏是越南最大的家族跨国企业的继承人,阮氏集团亚洲地区的新任总裁。他的家族在越南、美国、欧洲、香港、台湾都有公司。阮金鹏的母亲是云南河口的瑶族人,早年嫁往越南,他来河口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回家乡投资,为家乡建设和发展作一份贡献。 在昆明开往河口的旅游车上,瑶族导游女孩禾香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和对河口风土人情的好奇,更激发了春生找越南媳妇的期盼。一路上,春生的所作所为受到了阿碧的冷嘲热讽,二人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 在河口数天的旅游考察中,春生没有找到越南媳妇,而是爱上了阮金鹏的秘书,美丽善良的越南女孩阿碧。阿碧也改变了最初对春生的映象,投入了春生的怀抱。 经过考察,阮金鹏在河口找到了投资合作伙伴,同时,他对瑶族女孩禾香一往情深,经过反复周折,最终得到了禾香的青睐。
2007年
无法面对
副导演/助理导演
/
导演:
李继贤
/
主演:
张立
/
杨梅
/
王弈盛
/
孙一理
/
张玉洁
/
杨小琴
/
程强
/
张惠玲
/
李文義
/
沈磊
/
播放正片
导赏:
李继贤导演的犯罪片《无法面对》以强烈的戏剧性讨论个体在面对错误与过失时,如何在责任与逃避之前选择,如何寻求内心的解脱与释放。影片的核心在于“救赎”。故事的主人公姚平,一个曾经顶天立地、却在某个关键时刻犯下不可饶恕错误的男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充满的痛苦与挣扎仍然在不断强化。面对良知的拷问与内心的折磨,姚平终于踏上了漫长的救赎之路,他希望找到受害人并尝试弥补自己的过错。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自己对另一个家庭造成的创伤,还要做好准备承受即将到来的法律制裁。人物塑造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演员张立的表演充满现实感,以其硬朗苍劲的形象,诠释了姚平这一长期遭受良知拷问、即将面对法律制裁却本性善良的角色。在叙事层面,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布局了一系列真相的闪回,一层层剥开迷雾,逐步向观众揭示了主人公姚平的救赎动机与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叙事策略下,增强了故事的悬念与吸引力,让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姚平的痛苦、挣扎与折磨。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大胆采用了大量手持摄影镜头,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纪实色彩。画面摇晃不定,与主人公姚平内心的混乱与挣扎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紧迫感。手持摄影所带来的不稳定感,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动态表现力,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姚平的内心世界,“沉浸”体验他的情感波动与心理变化。通过快节奏、多景别衔接的剪辑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其纪实风格。剪辑的流畅与紧凑,使得影片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凌乱无序却又充满张力的粗粝质感,这种质感与姚平内心的混乱与挣扎形成了呼应,加深观众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感知。(编辑:婧怡)
2005年
花腰新娘
副导演/助理导演
/
导演:
章家瑞
/
主演:
张静初
/
印小天
/
赵家艺
/
何文超
/
王艺霖
/
崔哲铭
/
王泽良
/
应宝林
/
李胜荣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元素和地方风俗的描绘,呈现出了一副独特的民族文化画卷,其中包括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花腰带等民族服饰、对龙的图腾崇拜和山歌、海菜腔、烟盒舞等民族歌舞等。而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成为贯穿影片的叙事线索,一系列的事件冲突均因此而起,如凤美的强行归家和小七妹不愿归家等,该传统习俗的呈现带有一种部落原始性,可看作是对传统的召唤与回归,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纯粹。花腰彝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族群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其中花腰带具有重要的涵义,是女子亲手绣成送给爱人的定情物,片中阿龙将花腰带退还给凤美,即代表着退婚行为,是民族地域文化的彰显。针对于传统民俗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影片建构了“野蛮”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自由之间冲突的深刻描绘,新娘凤美被塑造成了一位现代女性,敢于打破传统习俗,她身上不仅展现了传统少数民族女性的率真、朴实与热情,更融合了独立、自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带有另类色彩。片中凤美挑战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在新婚之夜醉酒与阿龙同床,并打破彝族传统的“回避”习俗,此外,勇猛加入女子舞龙队、在房梁上“倒挂金钩”、爬房顶揭瓦、狼吞虎咽吃米线等行为均彰显了凤美的野蛮与不羁,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叛。而舞龙作为一种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的仪式性舞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片中花腰族的舞龙习俗则是对龙图腾文化的崇拜与延续。龙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权和集权的象征,影片通过对龙图腾的展示,反映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而花腰女子舞龙队的组建形成了“凤舞龙”的意象,凸显了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和颠覆,展现了以凤美为代表的女性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与向往,从而深化主题,在展现地域文化风情基础之上成功地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编辑:州文)
2003年
婼玛的十七岁
副导演/助理导演
/
导演:
章家瑞
/
主演:
李敏
/
杨志刚
/
祝琳媛
/
马杰
/
播放正片
导赏:
《婼玛的十七岁》以诗意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揭开了哈尼族女性隐秘而坚韧的生命图景。影片以少女婼玛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被现代文明悄然侵入的乡土世界,而性别意识与民族身份的微妙交织,则成为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底色。性别意识是《婼玛的十七》岁这部电影一个独特的亮点,这让我们随着创作者“一种关注”的目光,看到了哈尼族柔和坚韧的另一面。在影片当中,婼玛被塑造成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女孩,而且周围出现的哈尼族形象多为女性,如婼玛的好友落霞、在街边贩卖物品的老奶奶。在重构文本的过程中,创作者描绘的哈尼社会是一个女性社会,将目光投向这群质朴、坚韧的哈尼族女性,为她们构建出一片独特的戏剧空间,拍出了哈尼族女性的自然之美。这部影片更是对少数民族生存样态的观察与探讨,“少数民族之于主要民族就像女性之于男性,就像‘第三个世界’之于‘第一世界’,就像主体化的身份之于客体化的身份”。电影中阿明靠婼玛的美貌赚钱则是对少数民族生存样态的典型演绎。一个汉族的男孩,通过将一个哈尼族女孩塑造成“美丽奇观”来赚钱,这一举动无疑带有物化色彩。虽然婼玛在后来的拍摄中逐渐展开笑容,开始接受外来者对她的“凝视”和“侵略”,但物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她不会说外语、没有赚钱的头脑还不知道如何讨好别人,在过程中只能被动的做一个接受者,成为一个显眼的哈尼族符号,站在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身边。游客们真的是拍婼玛吗?其实不是,他们在用一种最轻易的方式快速地浏览着婼玛的身上的民族景观,这种浏览不一定是深刻的。婼玛的处境让人开始反思,开始回望和关注少数民族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这无疑是一次启示。影片并不回避现代文明对哈尼族这片乡土带来的冲击,但却是透过“见微知著”的叙述而渐进渐显地揭示出来的。哈尼的乡土现实,至今仍背负着古老而带着某种原初形态的农耕文明的沉重积淀。但当我们回到电影本身的时候,又不得不感叹《婼玛的十七岁》具有的民族电影中的天然美学。婼玛所面对、所栖居、所耕耘的那一片哈尼梯田,具有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天地造化的恩赐,同时更是哈尼人巧夺天功、勤劳智慧的结晶。哈尼梯田,作为古老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与“活化石”。哈尼族里人们在这里劳作、歌唱,在泥田中嬉戏的场景是极具感染力的。有一场戏是阿明来到梯田,看见了刚在泥地中嬉戏完、浑身是泥的婼玛,这一刻他的心、观众的心都被这个生动、自然的女孩所牵动。《婼玛的十七岁》最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哈尼族女性的生存画卷,更是一面映照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碰撞的镜子。或许真正的“美丽奇观”从来不在镜头之下,而在那些未被言说的生命细节之中。(编辑:林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