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寇洪烈
Honglie Kou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6年
长征
艺术指导
/
导演:
翟俊杰
/
主演:
唐国强
/
李琳
/
马晓伟
/
刘劲
/
王伍福
/
马铭
/
杜江宁
/
梅里尼克·谢尔盖
/
周安东
/
车晓彤
/
播放正片
导赏: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长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都一一表现。例如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该片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该片也直面了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战斗、行军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致描写,史诗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中,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温婉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穿插,伟大领袖领导艺术的卓尔不凡与无数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相辉映,刚中带柔、苦中掺喜。该片没有一味向观众兜售战争的苦难与悲壮,而是用大篇幅诠释每一个角色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怎样最真实、最寻常的方式活着。影片对平凡人日常表现的刻画,让观众一改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铁血生硬甚至教条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观看,也不会有抵触感和排斥感。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之处。铁血男儿、温情女性,革命领袖、普通战士,都是《长征》的主角。电影没有刻意突出领袖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分外强调英雄主义,而把大量的镜头放在长征中的普通红军战士身上,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无数红军战士的忘我牺牲和不懈坚持。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我要求的是史与诗的结合。影片中的“史”是为了全景式地表现长征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壮举,因为我想以后象这样大规模拍长征的机会不会多了,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就有责任表现出长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诗”,则是将历史升华,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或者说,史与诗是一种实与虚,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别样的韵味。
1990年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美术
/
导演:
赵继烈
/
李俊
/
杨光远
/
主演:
马绍信
/
古月
/
苏林
/
赵恒多
/
张卫国
/
路希
/
刘怀正
/
鲁继先
/
郭法曾
/
卢学公
/
播放正片
导赏:
“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4年
绿荫
编剧
/
导演:
陈新姿
/
主演:
孙才华
/
李起厚
/
张力维
/
马红鹰
/
张晏
/
杨飞
/
朱昌民
/
播放正片
剧情:
60年代末,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某导弹研究所也未能幸免,根据上级命令,研究所二室要马上迁往沙漠地区。所里派往科学院学习的技术员沈巧回来,就赶上了这次搬迁。眼前的一系列问题使她迷惑不解:为什么研究项目正有所进展的二室要突然迁往任何条件不具备的沙漠场区?为什么把她调出二室而不再当室主任唐天虚的助手?为什么顾雨时忽然当上了副所长?为此她去请教所长罗仆并要求继续担任唐的助手。老所长劝她留在一室继续Σ系数的研究,不能感情用事。唐天虚带领二室的同志开进条件艰苦的沙漠场区,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仍坚持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扎下了根。唐天虚,把整个身心都扑在试验设计上。资料员黄金桃,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试种了一块菜地,以便收获一些难得的青菜,为大家改善生活,她敬佩唐天虚,支持他的工作,同他在沙漠场区结了婚。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二室的工作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是心怀叵测的顾雨时,不仅不支持二室的工作,还在设备、材料的供应上故意刁难,使沙漠场区的营建施工严重受阻。在Σ系数研究上一时未取得进展的沈巧,听说二室的情况,再次要求进沙漠场区工作。上面批准了她的申请并任命她为二室主任。在赴沙漠场区途中的一个荒凉兵站里,沈巧碰上了怀着沉重身孕的黄金桃。沈巧决定随金桃一起骑骆驼赶路。由于旅途颠簸劳累,金桃在路上分娩了。这时,沙漠暴风雨突然而至,金桃不幸染病逝世,临终前她把孩子托给了沈巧。沈巧到二室后,经过力争,解决了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一些困难,使场区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她不顾顾雨时的反对,仍按照唐天虚的计划进行试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二室的科研项目进展缓慢。"四人帮"垮台了,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根据总部首长的指示,对科研项目进行了调整安排。沈巧、唐天虚按照新的规划加紧工作,决心早日攻下AR综合程序和Σ系数等项目。几年来,沈巧始终不忘战友金桃的嘱托,带着她的儿子小绿荫一道生活,使孩子得到了母爱的温暖。绿荫的父亲老唐为此十分感谢沈巧,正是由于她热情无私的帮助,才使他能全力进行AR程序的研究。多次实践中,老唐的试验一到关键时刻就出问题,他请沈巧前来一道研究。沈巧发现老唐试验的症结是缺少自己已证实过的Σ系数。她决定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顾雨时反对她这样做,劝她把研究成果拿到国际上以沈、顾二人的名义发表。顾的卑劣与自私,遭到了沈巧的痛斥。
1980年
今夜星光灿烂
美术
/
导演:
谢铁骊
/
主演:
李秀明
/
唐国强
/
赵福余
/
黄小雷
/
刘继忠
/
戴兆安
/
宝珣
/
郭刚
/
魏崇育
/
王振江
/
播放正片
导赏:
本片是一部温情并独具诗意的散文诗式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一部革命与青春的赞歌。讲述了一位走投无路的姑娘意图寻短见之时被解放军战士救下,在革命的大家庭中成长,亲历了淮海战役,受到战士们革命精神的鼓舞,最终变为一名革命战士投入解放斗争的故事。影片体现了谢铁骊导演抒情浪漫、细腻含蓄的诗意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自然,温情感人,流入心灵。本片伊始运用闪回与交叉剪辑,将杨玉香的过去与现在并置于银幕上,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节奏。影片细节刻画细致,如玉香为战士们分发馒头时战士们兜里倒出的土,哄抢粮食的场面,连长钟表的两次流转,象征希望、自由与新生的蓝色小鸟,以及对玉香与战士小于互生爱意的含蓄表达,细腻生动,无比动人。影片以独特的诗意,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相融合,刻画了一组18岁战士的人物群像,他们为民族解放斗争而奋力拼搏,英勇无畏,甚至流血牺牲。最终化为夜空中的灿烂星光,照亮后人。吴玉香也在与逝去的四位同志隔空对话与影像并置后,跑入这星辰里,投入最后的斗争中。(编辑:麦)
1979年
归心似箭
美术
/
导演:
李俊
/
主演:
赵尔康
/
斯琴高娃
/
马志刚
/
翟春华
/
陈佩斯
/
芦永
/
徐垚
/
韩再省
/
刘钊
/
李凤秋
/
播放正片
导赏:
《归心似箭》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连长魏得胜掉队后命运和遭遇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战争年代人物群像的生动画卷。魏得胜的形象既坚强又充满人性,他在面对生死、金钱和爱情三关的考验中,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怀。特别是影片对魏得胜和玉贞之间爱情的细腻描绘,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他们的爱情质朴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种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斯琴高娃在影片中的表演,更是将玉贞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既有激情又不失含蓄,深刻地刻画了玉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无论是在细心照料魏得胜时的温柔体贴,还是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表白,斯琴高娃都以她真挚的表演感染了观众,使玉贞这一角色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影片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美,通过精心设计的照明和色彩,成功地烘托了气氛和深化了主题。如影片前半部分以冷色调为主,通过阴天、狂风、大雪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冷的环境气氛,反映了主人公沉重、压抑的心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色彩逐渐变得明亮温暖,不仅反映了主人公心理变化,也象征着从冬天到春天的季节更替,预示着希望和新生。影片的导演李俊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和民族化的艺术追求。他没有盲目追求形式的美,而是着力于朴素、真实、自然的表现手法。这种艺术处理不仅使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挚动人,也使影片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个性。此外,《归心似箭》在爱情描写上的成功,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归心似箭》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性中美好情感的深情讴歌。它将永远留在中国电影的宝库中,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恰如导演严寄洲的评价:该片没有编排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追求叱咤风云的大场面,没有耍弄装腔作势的廉价噱头,而是忠实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但又亲切可信的画卷,使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诗意盎然的艺术魅力。(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