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继先

有片源
1997年
导赏:《方便面时代》是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电影,通过幽默而深刻的叙事手法,探讨了人才培养机制、城乡文化差异以及青春与现实碰撞的复杂情感。李亚鹏饰演男主角丁宝,那时的他尚未成名,但已经非常自然、真实的表演状态。尤其是在与女主角小春的爱情故事中,李亚鹏更是将丁宝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现得恰到好处,让观众为之动容。导演王竞一直从事着纪录片的创作,《方便面时代》是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片中充分采用了纪实手法,贯穿始终的是柔和而温暖的调子,例如县城里喧哗但有些破败的街道、主人公生活工作的简陋环境、田间一望无际的麦浪、殷实而“暴发味”十足的农家小院……镜头里的图像都是真实而熟悉的,亲切、自然、随意,不饰雕琢。影片的色彩运用较隐晦但却象征意味十足的地方。丁宝在婚姻与考研间徘徊时,携小春赴京会见老同学。小春身着艳丽裙子,与朋友们黑白灰的衣着形成鲜明对比,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孤立,显现了城乡、学识的认知鸿沟。这场聚会,舞会后,丁宝深刻意识到与小春在价值观、人生观上的本质差异,至此坚定了他要离开的的决心。王竞导演运用了一种名为“干感觉幽默”的策略,其是对生活中一些具有悖论性质的现象的善意的发笑。丁宝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面对职场和社会的潜规则,经历了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尴尬。如买菜时带称,举办活动时不懂规矩坐在评委席正中间被领导使眼色等。包括作为片名的“方便面时代”也是一种幽默调侃。字面意义上指的是丁宝以方便面为食的那段日子。这种简单快捷的食物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他们在这个特定阶段的生活状态,平凡、单调但又不失为一种暂时的满足。当然,就像方便面并不能提供长久、均衡的营养一样,“方便面时代”也寓意着一种自我的临时状态,一种过渡和成长。对于丁宝等人来说,经历了爱情、友情和事业的考验,他们逐渐成熟起来,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坚定的信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铺设了稳固的基石。(编辑:明慧)
1992年
导赏:《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片,延续了系列前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大事件、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宏观的磅礴气势与局部的精细描画相得宜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本片巨细靡遗地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的战况进程,其中,为了完成毛泽东对于傅作义“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华北野战军将士在隆冬时节横渡冰河的“下饺子”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对傅作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新意,他不再是简单的敌方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的军事领袖,此般观念创新,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观赏性。剧情中“进京赶考”一段“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体现了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新政权的伟大开篇。《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是我国战争文献故事片中的精品佳作。(编辑:曾奕琦)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