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泰

Antai Liu

有片源
1986年
导赏:电影《血案疑踪》根据武和平的同名刑侦小说改编,影片以擅长足迹检验的“神探”祁凡为主角,讲述他参与侦破“茂元记”店铺杀人案的过程,人物关系复杂,故事环环相扣,还融合了悬疑、武术等多种元素,在同时期同类题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由于作者武和平具有多年警察系统的工作经历,《血案疑踪》中借助“神探”祁凡和以李局长为代表的警察角色,介绍了大量的刑侦破案方式,对现代观众了解、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警方以及刑侦方式的演变历程,提供了直观的影视资料。《血案疑踪》的故事逻辑缜密,从表面来看,是一宗店铺杀人纵火案,但随着警方的抽丝剥茧,又发现了更多的线索,可疑的脚印、案发现场遗落的珍珠、神秘卧轨自杀男子手中的卷发、墓地中的脚印都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有多年习武经验的卷发男子身上。在这个过程中,“神探”祁凡运用自己可以通过脚印来确认体貌特征的本领,帮助剧情不断推向高潮。在影片结尾,公安领导通过展示人证和物证,当众宣布了“茂元记”的肖书记为幕后黑手的消息,也牵扯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历史问题,在特殊历史时期,肖书记曾得知“茂元记”原掌柜家族藏有龙凤宝盒的秘密,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当原掌柜家族的后辈将宝盒秘密汇报给他时,他却在拿走宝盒后杀死对方,并伪装了杀人现场。肖书记这个角色的设置也明显受到了电影创作时期“伤痕文学”、“伤痕电影”流行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反省的作用。此外,影片中还着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破案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赞扬了他们为警方的侦破工作提供的有力支持。(编辑:方舟)
1984年
寒夜
寒夜

演员(饰 小潘)/

导演:阙文/
类型:爱情/剧情/
导赏:《寒夜》作为巴金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从1944年动笔到1946年完成,标志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登峰造极。它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以浓重的悲悯情怀和悲剧意识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描绘了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底层小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际遇和坎坷命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版《寒夜》在忠实原著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很好地还原了小说的深邃意境,勾勒出凄苦现实的沉重轮廓,同时不忘描绘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刻欢愉,使电影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电影《寒夜》抓住了文学作品的人物精髓,触及和关照人性本质。将汪文宣和母亲的母子情、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情、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情、曾树生和陈主任的地下情等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构筑为人性状态的伦理基础,全景式地展现出人性的各种复杂状态,如爱与恨的纠缠、欲望与伦理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挤压等等。现实世界里的汪文宣,由一位怀揣理想与抱负的知识青年,逐渐沦为了在书局中唯命是从的小职员;在情感世界里,他也从一个勇于拥抱爱情的进步青年,蜕变为了面对复杂情感纠葛时显得无能为力的懦弱丈夫。许还山以其细致沉郁、深刻感人的表演,将汪文宣这个角色的无力感与绝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潘虹饰演的曾树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她是一个爱虚荣、好交际、追求享受的女人,又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爱的新女性。在面对汪母刁钻刻薄的挑剔,丈夫不辨是非的妥协,陈主任死缠烂打的纠缠时,心中那种既想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将她拖入不自由的深渊。潘虹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曾树生的美丽独立,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愁苦挣扎。电影《寒夜》的人物台词继承了原著中深沉、复杂的情感基调,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文学性语言,优美凝练,意味深长,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为精准还原时代背景,除了主角使用普通话外,配角与环境人声均用重庆方言,营造浓厚地域感。语言的差异不仅映射出主角一家因时局动荡而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助,更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前人们普遍面临的无奈与悲哀,成为了家国命运沉浮的缩影。然而,正如电影序幕中巴金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引言所预示的:这是光明的呼声,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了。(编辑:明慧)
剧情:版本一 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偃旗息鼓,准备东山再起。山中人烟稀少,粮草缺乏,严冬已至,又无棉衣,军心浮动。朝廷又派贺人龙进山搜捕,将士闻讯,竟有临阵脱逃者。李自成心情沉重,忍痛在阵前斩了逃兵,以定军心。面对严峻的现实,李自成认识到要重振大业,只有“一马破门而出”,去说服已经投降了明朝的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重举义旗。 原来,十三家义军中张李两家实力最强,互相不服。张献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在义军中引起连锁反应,招致起义的失败局面。李自成部下将领对他多有怨恨。张献忠为人狡诈多变,又与李自成有仇在先,因此以刘宗敏为首的众将坚决反对李自成贸然前往,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李自成力排众议,决心铤而走险。张献忠虽然降了朝廷,但并不受信任。朝廷不发粮饷,又不封给官职,各级官吏还要敲诈勒索。张献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无奈外有左良玉20万大军包围,内有巡按御使林铭球坐地监视,难以动手。李自成来到谷城,希望张献忠与他相互呼应,重新起义。张献忠虽有此心,但又不愿将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与自己争夺天下。军师徐以显也力劝张献忠除掉李自成,以绝后患。可张献忠自己也看出,没有李闯王,自己一支孤军也难成功。两人谈判再三,张献忠犹豫不定,终不能决。李自成于危机四伏中沉着镇定,与张献忠坦诚相见,张献忠顾及绿林义气,否定了杀害李闯王之主张,两人虽各抱目的,但终于结成同盟。一年后,两支义军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版本二   明崇祯十一年。坚持了10年之久的明末农民革命陷入低潮,面临失败的危险。由于官军的疯狂镇压和各家义军相互不和,一同起义的十三家义军相继瓦解,有的溃败了,有的投降了。仅剩下李自成率领的一支孤军,也在潼关的南原陷入官军重围、全军覆没。在乱军中,李自成妻女俱失,仅率13骑突出重围,逃往山中。途中,夜宿林中,又险为当地乡勇所杀,喜遇李自成手下大将郝摇旗杀散乡勇,才得侥幸逃生。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偃旗息鼓,准备东山再起。山中人烟稀少,粮草缺乏,严冬已至,又无棉衣,军心浮动。朝廷又派贺人龙进山搜捕,将士闻讯,竟有临阵脱逃者。李自成心情沉重,忍痛在阵前斩了逃兵,以定军心。面对严峻的现实,李自成认识到要重振大业,只有"一马破门而出",去说服已经投降了明朝的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重举义旗。原来,十三家义军中张李两家实力最强,互相不服。张献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在义军中引起连锁反应,招致起义的失败局面。李自成部下将领对他多有怨恨。张献忠为人狡诈多变,又与李自成有仇在先,因此以刘宗敏为首的众将坚决反对李自成贸然前往,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李自成力排众议,决心铤而走险。张献忠虽然降了朝廷,但并不受信任。朝廷不发粮饷,又不封给官职,各级官吏还要敲诈勒索。张献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无奈外有左良玉20万大军包围,内有巡按御使林铭球坐地监视,难以动手。李自成来到谷城,希望张献忠与他相互呼应,重新起义。张献忠虽有此心,但又不愿将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与自己争夺天下。军师徐以显也力劝张献忠除掉李自成,以绝后患。可张献忠自己也看出,没有李闯王,自己一支孤军也难成功。两人谈判再三,张献忠犹豫不定,终不能决。李自成于危机四伏中沉着镇定,与张献忠坦诚相见,张献忠顾及绿林义气,否定了杀害李闯王之主张,两人虽各抱目的,但终于结成同盟。一年后,两支义军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1983年
导赏:1983年上映的电影《一叶小舟》,由黄健中与于中义联合执导,赵尔康、陈祖荣等主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画卷。影片通过讲述地处太湖边梁溪镇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人际关系、权力运作与道德抉择之间的复杂纠葛。得益于黄健中导演早期对于电影形式和美学的追求,《一叶小舟》如其片名般富有诗意。影片中的“梁溪镇”即为无锡的谈村,其景色清婉,具有江南秀致。影片开场,晨雾缭绕间,一叶小舟悄然浮现,悠悠牵引出江南秋日清晨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何鸣与阿芬夫妇划动着载满猪娃的小舟,朝着热闹鼎沸的梁溪镇早市徐徐前行。待至早市,则是一片繁华盛景,玩蛇人手中的大蟒,说书人口中讲述的七侠五义,茶楼上张贴的评弹海报,与人声鼎沸的村民们构成一幅市井风情图,为影片奠定起浓郁醇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着影剧院的招工风波展开,揭示了特殊时期结束后,小镇上办事靠关系的普遍现象。公社于主任在新建影剧院招工前,已私下拟定好“关系户”名单,映射着当时污浊混沌的社会风气。何鸣,一个因坚持原则而三次下台的前支书,被公社党委书记周大田委以重任,出任影剧院经理。他上任后,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公。在招工大会上,何鸣公开点名送礼者,并宣布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发起了对小镇上“关系学”的直接挑战。影片通过何鸣与于主任、王站长等人的交锋,展现了权力运作中的利益交换与道德冲突。于主任等人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及亲友谋取私利,而何不惜得罪权贵,也要维护公平与正义。多方角力,何鸣心力交瘁,直指小镇中困顿的道德窘境。“小舟”这一意象常常浮现于中国电影的长河之中。从《春蚕》辗转至《林家铺子》,再从《一叶小舟》游弋至《乘船而逝》,为影片晕染出中国气韵的诗情画意,又含蓄地承载起漂泊无依的沧桑、离愁别绪的怅惘以及前路阻力的沉重等意义。在《一叶小舟》这部影片里,小舟亦循着相似的轨迹,完成了契合影片情境的美学搭建及意义传达。也许,何鸣会有和苏东坡共有的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