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

Jianmin Zhu

有片源
2003年
导赏:《惊涛骇浪》作为一部2003年以抗洪救灾为主线的剧情电影,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影片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给出了答案。影片通过恢弘的场面调度和细腻的细节刻画,将洪水的狂暴与军民的坚韧形成强烈对比。导演运用大量实景拍摄,浑浊的洪水、崩塌的堤坝、暴雨中的军车冲锋,营造出逼真的灾难氛围。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人墙堵住管涌,镜头从水下仰拍,浑浊的激流中士兵们咬牙坚持,视觉冲击力极强。《惊涛骇浪》的导演翟俊杰表示,电影最需要尽致着墨的是其审美性和艺术性,循规蹈矩只会扼杀艺术,他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让画面荡出诗意。作为剧情片,《惊涛骇浪》的情节环环相扣,讲好了一个精彩的群像故事。影片运用了多线断续叙事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对某一情节进行串联,对某一人物进行构制,完成高层次的协作和升华。主线围绕张子明、张成文父子的矛盾展开,从冲突到和解,体现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副线则聚焦林为群、魏长胜等普通战士的牺牲,塑造了鲜活的英雄群像。影片还穿插了韩盛元等科学家的决策过程,展现科技在抗洪中的关键作用,使叙事更具层次感。《惊涛骇浪》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更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影片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抗疫、抗震等重大灾害中依然延续。影片中,富家子弟林为群放弃优渥生活投身抗洪,最终牺牲;军长之子张成文从抵触军人身份到主动请战,这些人物成长折射出个人与家国的深刻联系。在当代社会,影片提醒我们,面对灾难,唯有团结、奉献与科学应对才能战胜困难,这种精神内核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编辑:林佳欣)
1994年
导赏:《弹道无痕》是一部优秀的军旅题材影片。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宁海强将徐贵强小说中的军队生活通过视听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全方位刻画了“铁匠之子”石平阳经过炮兵部队的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中国军人的过程,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吃苦耐劳和战友之间“传、帮、带”的精神。宁海强用平实、质朴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石平阳在老班长李四虎的带领下如何从一名铁匠变成一位真正的战士,影片用新兵入训前两人在火车站“掰手腕”这一不打不相识的方式为开端,通过训练和生活两方面描绘人物。李四虎把自己负责的榴弹炮称为真正的班长,他对训练精益求精,把心得体会都记在笔记本中,当退伍日期临近,他将笔记本交给石平阳,完成了精神的传递。在对石平阳军队生涯刻画时,还安排了几处改编人物命运走向的“小插曲”。由于部队首长考虑到石平阳所在班级成绩不错,担心后继无人,取消了他参加教导队的安排,导致他提干受到影响,他的战友王北风借此机会则成为了军官。这之后石平阳当了多年的班长,原本已经停训两个月代表部队参加全军统考却因“打骂士兵”的诬告失去了机会,在剧情的关键节点,突然想起的雷电音效也起到烘托气氛,迎合人物心理状态的作用,为转场带来自然的铺垫。除了“男人戏”,宁海强也通过医护兵苏媚对石平阳的爱慕之情、老班长李四虎谈论自己的心上人等内容刻画出战士们柔情的一面,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宁海强也通过军装的更换和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等小细节刻画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也通过对相关角色的设定,对拉关系走后门、打小报告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批判。影片最终荣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宁海强也由此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编辑:刘方舟)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