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鹿童

Lutong Zhu

有片源
1995年
导赏: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战士尤江在退伍前夕坚守荣誉、英勇救人的感人故事,作为一部表现英模人物的军事题材影片,以往影片热衷着重表现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展现其英勇无畏的精神,谱写一首英雄赞歌,然而此片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之上,以士兵作为叙述对象,表达“士兵的荣誉”,将焦点放置在“荣誉”二字身上,从而对士兵的精神发起挑战,对士兵的价值观进行严峻拷问。影片通过尤江这一角色,展现了军人对荣誉的执着追求再到领悟其真谛的转变过程,尤江作为一名即将退伍的战士,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在探亲假回村期间,面对刘老三等人想借助军功章假公济私的行为,拒绝与其同流合污,将借来的军功章归还,迸发出了自己也要获得一个军功章的念头。之后在与歹徒的殊死搏斗中,尤江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称赞与嘉奖,获得了诸多荣誉与爱戴,面对三舅刘老三的再次刁难依旧严词拒绝,并从中理解了荣誉的真正内涵,领悟了其背后所代表的为民为国的真正情怀。影片中的老兵与尤江之间具有深厚的忘年交情谊,在某种程度上老兵化身成为了尤江的精神引领与榜样,成为士兵精神的标杆。“老兵”的称谓本身就是一种军营锤炼的标志,一种荣誉感的自我认定,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件,但仍有着英雄本色。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兵,退伍之后在连队附近开设油坊,他的军人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尤江,使其承接着老兵的精神和品格的传统。老兵在影片中的出现形成了首尾呼应,某种程度上使得尤江对荣誉观念的转变变得更加可信,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引领着尤江的信念与选择,形成了一股强大而又震慑心灵的力量。(编辑:州文)
1994年
导赏:《弹道无痕》是一部优秀的军旅题材影片。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宁海强将徐贵强小说中的军队生活通过视听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全方位刻画了“铁匠之子”石平阳经过炮兵部队的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中国军人的过程,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吃苦耐劳和战友之间“传、帮、带”的精神。宁海强用平实、质朴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石平阳在老班长李四虎的带领下如何从一名铁匠变成一位真正的战士,影片用新兵入训前两人在火车站“掰手腕”这一不打不相识的方式为开端,通过训练和生活两方面描绘人物。李四虎把自己负责的榴弹炮称为真正的班长,他对训练精益求精,把心得体会都记在笔记本中,当退伍日期临近,他将笔记本交给石平阳,完成了精神的传递。在对石平阳军队生涯刻画时,还安排了几处改编人物命运走向的“小插曲”。由于部队首长考虑到石平阳所在班级成绩不错,担心后继无人,取消了他参加教导队的安排,导致他提干受到影响,他的战友王北风借此机会则成为了军官。这之后石平阳当了多年的班长,原本已经停训两个月代表部队参加全军统考却因“打骂士兵”的诬告失去了机会,在剧情的关键节点,突然想起的雷电音效也起到烘托气氛,迎合人物心理状态的作用,为转场带来自然的铺垫。除了“男人戏”,宁海强也通过医护兵苏媚对石平阳的爱慕之情、老班长李四虎谈论自己的心上人等内容刻画出战士们柔情的一面,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宁海强也通过军装的更换和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等小细节刻画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也通过对相关角色的设定,对拉关系走后门、打小报告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批判。影片最终荣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宁海强也由此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编辑:刘方舟)
1991年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4年
剧情:  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战斗中负了重伤。因伤势恶化,经组织安排于当年10月只身潜入上海就医。1933年初,陈赓在伤愈将归时,由于叛徒告密,上海英租界巡捕房特务头子汤姆逊伙同叛徒顾顺章查明了陈赓的真实身份,陈赓因而不幸被捕。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让宋美龄出面交涉,将陈赓引渡到南京。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与陈赓之间有过一段特殊的历史关系:1924年,国共合作之初,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材,他曾引起过当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的注意。1925年,在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斗中,陈赓曾冒着枪林弹雨救了蒋介石,对此,蒋介石涕泪俱下地感激陈赓的救命之恩。后来,他要陈赓脱离共产党,当他的侍卫参谋,但遭到陈赓的断然拒绝,二人关系由此而破裂。这次陈赓被捕时,正值蒋介石准备发动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蒋意欲迫使陈赓投降,以充作他瓦解和进攻红军的工具。汤姆逊深知蒋介石的意图,为了防范陈赓在押解途中逃脱,将陈与因意外而被捕的教会大学女学生玛丽铐在一起,交给了南京当局派来的宪兵队长蒋庸。陈赓对于汤姆逊采取的特殊措施十分警惕,他怀疑玛丽是个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务。因此,对她充满了敌意和戒备。陈赓被押解到南京后,反动派立即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诱降"和"迫降"活动。先是由蒋介厂授意一些"黄埔"出身的将校军官在"同学会"上用他们获得的显赫地位和利禄引诱陈赓;继之,又推出大叛徒顾顺章,企图用顾的现身说法来动摇陈赓的信念,但都遭到了陈赓的斥责和嘲骂。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将陈赓投入监狱,并用酷刑折磨他。患难之中,陈赓和玛丽逐渐消除相互的猜疑,加深了了解。玛丽向陈赓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陈赓则用革命的道理启发她,使她开始了新的思索。在陈赓被关押期间,党组织和以宋庆龄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极力设法营救。宋庆龄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先生特地从上海赶到南京,在监狱中查找到了陈赓,宋庆龄公开揭露了南京当局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无辜群众的罪行,并当面质问蒋介石,要求他立即释放陈赓。蒋介石一面应诺放人,一面又策划了新的阴谋:以"陈赓越狱潜逃"的谎言欺骗社会舆论,同时秘密地将陈赓押解上船,离开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