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Jianjun Zhang

有片源
2017年
2011年
导赏:一个面容清丽的年轻姑娘,一手拿着啃了一半的地瓜,一手叉腰撑着高高隆起的肚子,神态茫然地站在马路中央,庞大的卡车队视若无物地从她身边隆隆驶过,不作半点停留——电影《百合》开场的这一幕富有隐喻性,给人以震撼的感受。本片是第五代导演周晓文继《二嫫》后又一部表现底层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讲述了深圳打工者王百合为救治患先天心脏病的幼子心力交瘁的辛酸际遇。在深入了解多个“少女妈妈”的真实事例后,导演塑造出了百合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缩影:她被男友离弃,带着孩子辗转多处拼命打工;为了孩子的手术费,情急之下甚至去参加富人的选妻比赛、去黑市卖肾;抱着让孩子被好人家收养的希望,她将骨肉遗弃在街上,自己在一旁焦灼而心碎地观望……《百合》描绘了复杂艰险的浮生百态,表达了对现代化过程“断崖式跳跃”落伍者的深切关怀。电影最后列举了三种可能的结局,其一是百合向探狱的记者刘楠讲述自己被贩毒团伙利用、被判死缓的经过;其二是百合嫁给愿意出手术费的老人,在别墅中告诉刘楠自己又怀孕了;其三是百合在电话里拒绝刘楠的帮助,因为孩子已经夭折了。无论命运怎样推演,百合的境遇都与最初进城务工时的简单梦想相去甚远,令人无限唏嘘悲悯。刘百合历经劫难而始终坚韧不屈,曾有评论者从戏剧性角度考量,认为这样的编排缺乏“人物弧光”。从电影以记者刘楠对百合的采访展开片段式倒叙的结构可以看出,本片所要突显的人物转变,实则是刘楠的灵魂救赎:刘楠开始接触百合的动机只是想窥私以赚得稿费,而后才渐渐真正被百合感动,全心为她奔走募款。由此,创作者启发观众如何看待这个故事,如何置身于这个世界。(编辑:曾奕琦)
1992年
导赏:《父子婚事》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由司徒兆敦导演担任艺术顾问。尽管影片上映后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功,但葛优在其中所呈现的深刻表演却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亮点。对于葛优来说,《父子婚事》是他表演艺术生涯中的前期作品。大部分演员在初入演艺界时,都会经历一个本色化的表演阶段,即通过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体验去诠释角色。相较于葛优在《霸王别姬》《过年》《大腕》《活着》等影片中的表演,《父子婚事》中葛优的表演略显青涩,却也真挚动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优的表演风格一直以来都独具特色,他擅长于塑造平民化的人物形象。在不断繁荣的电影市场中,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人们也渴望看到能够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葛优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具有一种质朴、真挚的气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从文化视角分析,时代的变迁引发了银幕与表演审美的革新。一般情况下,观众往往对影视演员及其塑造的崇高形象持有仰视的态度,这种审美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距离感和压抑感。但随着平民化美学思潮的兴起,观众开始追求更加贴近现实、能够体现普通人情感和需求的银幕形象。葛优等演员的涌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让他们能够与银幕上的角色产生更深的共鸣。(编辑:婧怡)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