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尔西德·吐尔地

有片源
2023年
2013年
剧情:一条河,一匹马,一座木屋,一幅幅骑马渡河的情景…… 电影《伊犁河》讲述了新疆伊犁河岸边牧场人家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心灵守望,故事在恣肆流淌的伊犁河岸和旖旎时尚的黄浦江畔展开,生动地诠释了一户养蜂人家随河而居、因河守望的人生悲喜故事! 在伊犁河畔,有一个回族人家,丈夫尤素甫,妻子法图麦,孩子阿尔萨。他们每年都在小镇和深山牧场间转场,靠养蜂度日。在牧场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眼前的河流:他们必须骑马过河接送阿尔萨上学放学,很危险但别无选择。河水的涨落见证了他们一家对孩子的真爱,也帮他们一起封存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孩子是汉族,是来自上海支边青年的后代,是他们从小抱养的。 他们小心翼翼地哺育着孩子长大,但令他们不安的日子也相继来到!先是养父尤素甫落水失踪漂至境外的哈萨克斯坦,继而奶奶年老故去,只剩养母法图麦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后是某一天孩子的生母苏娅又从上海找来!面对这一切,两个母亲展开了爱善与诚真的博弈……最后,是牧场的母亲态度果断,决绝放手,把阿尔萨送过滚滚的伊犁河让他转去上海,从此便在孤寂与隐忍中期待未来!法图麦不再与远在的上海的养子通信通话,日夜思念却绝口不提,希冀孩子顺利成长,任凭内心的煎熬转化成病痛!最后,养子和丈夫双双归来,年迈的法图麦却刚刚故去,面对着牧场山脚下的伊犁河! 本片没有以往那种惯常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用一种令人意外的结尾表达了具有人生思考意味的缺憾美!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Never come back”(一去不再来)一样,该去的等不来,该来的不必等,岁月感伤、人生无奈,世人都在所难免! 电影《伊犁河》的编剧和导演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景光,主演是王澜、涓子、周浩东、张玉龙,新疆苏尔东文化传媒出品,2013年制作完成。本片是国内中小成本影片的诚意之作,先后入围全球30余个国际电影节,足迹远达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伊朗、希腊、塞浦路斯、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并在6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奖项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贡献、最佳音乐。本片还先后成为国内三个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导演王景光本人也因为这部《伊犁河》(Never came back一去不再来)的获奖而获邀升格担当了三个国际电影届的评委,分别是第十届俄罗斯家庭与儿童国际电影节、第十一届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第七届希腊国际电影节。 此外,本片还与“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2013年获得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首设的“丝绸之路单元”最佳影片;2014年成为首届中国丝绸之路电影节福州会场的开幕影片;2015年成为第二届亚欧电影展开幕影片;2017年被电影局选送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哈萨克斯坦电影展”;影片也被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工程推举为2018中非电影交流及一带一路华语电影译配工程重点项目。
2012年
2011年
剧情:夕阳西下,山路上走来了赶巴扎归来的苏莱曼一家。耿直憨厚的苏莱曼赶着毛驴车,勤快善良的玛丽娅姆收拾着卖剩下的绣品,可爱伶俐的儿子凯萨尔迎着夕阳吹奏着巴拉曼。 村口的大树下,一个汉族小女孩的哭泣声引起了苏莱曼一家的注意。走近后才发现,竟是一个盲女。玛丽娅姆和凯萨尔关心地询问女孩,得知女孩和爸爸失散了。眼看天色将暗,凯萨尔竭力邀请小女孩去自己家,小女孩却固执地要在原地等待爸爸。 热情的凯萨尔不断和小女孩聊天,小女孩却始终怯怯地不愿多说话。凯萨尔吹起巴拉曼安慰小女孩,小女孩听着听着,忽然晕倒了。苏莱曼赶紧抱起小女孩送往乡卫生所。乡卫生所里,医生告诉苏莱曼,小女孩只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极度虚弱,要好好调养。苏莱曼把还未苏醒的小女孩抱回了家。 春花醒来后吵着要找爸,凯萨尔不断安慰小女孩,并承诺一定帮她找到爸爸。玛丽娅姆给小女孩洗衣服时,发现了缝在小女孩裙子上的一封信。家里唯一认识汉字的凯萨尔磕磕巴巴地把这封小女孩父亲写的信念给父母听。原来小女孩名叫田春花,出生的时候,母亲就死于难产,从小跟着父亲四处奔波讨生活。三岁时,一场大病让春花失去了光明。如今父亲又身患绝症,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忍痛将女儿抛下,期待有好心人能收养春花。 第二天一早,苏莱曼赶着毛驴车去周边的乡村打听春花的父亲。玛丽娅姆给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可春花什么也不吃,吵着要自己去找爸爸。情急中,凯萨尔说出了真相,春花顿时呆住了。 凯萨尔心不在焉地上学去了。学校里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支教老师索菲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只有凯萨尔心里想着春花的事,完全没在意。 春花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无声地流着泪。玛丽娅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知怎么才能安抚春花受伤的心。 玛丽娅姆给邻居嘉米拉送花帽,嘉米拉听说了春花的事,也非常关心。建议玛丽娅姆把春花送到儿童福利院去,玛丽娅姆心有所动。回到家的玛丽娅姆却发现春花不见了,一家三口焦急地分头去找春花。 水塘边,迷路的春花被村里调皮的孩子们戏耍,凯萨尔及时赶到,把春花从水塘里解救了出来,并积极出主意帮春花寻找爸爸。当满腹沮丧的玛丽娅姆回到家听说春花愿意留在他们家时,玛丽娅姆激动地抱紧春花。 晚上,孩子们睡着了。苏莱曼夫妇在商量收养春花的事。苏莱曼有点担心,不知道一个汉族女孩子是否能习惯他们的生活,玛丽娅姆却不以为然,觉得没任何问题。春花的到来让她非常兴奋,她连夜为春花赶制起漂亮的裙子来。 一个明媚的清晨,穿着新衣服的春花出现在苏莱曼家的院子里,她看上去精神很不错。凯萨尔觉得春花的名字叫起来很拗口,给春花起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巴哈尔古丽。春花愉快地接受了,并轻轻地叫了声“玛丽娅姆妈妈。”一家人开心地围坐在一起。 凯萨尔要上学去了,春花非常羡慕凯萨尔能上学。苏莱曼决定去和校长说说,希望校长能同意让春花也上学。可是,尤努斯校长还是婉拒了苏莱曼,因为春花是个盲女,苏莱曼无奈带着失望的春花离开。 凯萨尔知道春花的失落,他安慰春花,学校不收她没关系,他可以教她。每天放学后,凯萨尔一做完作业,就教春花识字。由于春花看不见,凯萨尔想出了用土堆让春花识字的方法。春花开心极了,告诉凯萨尔“你是太阳,我是月亮。因为有你,我才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凯萨尔跟父母说,他决定带春花去上学,让她在教室外面听课,这样也不会影响别的同学。苏莱曼夫妇同意让凯萨尔去试试。凯萨尔带着春花一起去学校,把她安顿在一年级的教室外。春花开始在教室外听课了。可是,很快尤努斯校长就发现了春花,并劝回春花。凯萨尔不甘心,只好安顿春花在学校院墙外听课。就这样,小兄妹俩每天一起去上学,一个在校园教室里上课,一个在校园外窗户下听课。每当下课,凯萨尔总是第一个冲出校门去陪春花。互相学习的兄妹俩愉快极了。 一场突然而降的大雨使索菲娅发现了真相,她强忍着泪水安慰他们,并赢得这对异族小兄妹的友谊。索菲娅老师来到凯萨尔家里,玛丽娅姆和盘托出春花的身世,索菲娅深受感动,同意让春花上学,并为春花购买盲文课文。索菲娅带着春花去求医,医生告诉索菲娅,春花的眼需要移植健康的眼角膜才有可能复明。 索菲娅要临时离开一段时间,回乌鲁木齐进行论文答辩。凯萨尔和春花都舍不得索菲娅老师走。索菲娅老师送礼物留念并答应给他们写信。 索菲娅老师走后,收获索菲娅老师的信,读索菲娅老师的信,给索菲娅老师回信,成了兄妹俩除上学外最重要的事。他们想念着索菲娅老师,盼望着索菲娅老师回到他们身边。直到有一天,苏莱曼夫妇接到索菲娅老师的电话,希望他们能尽快带春花到乌鲁木齐来做手术。 苏莱曼夫妇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带着春花去乌鲁木齐做手术。乌鲁木齐汽车站,苏莱曼夫妇和春花却没有见到索菲娅老师,来接他们的是索菲娅老师的好朋友纳蒂娅。 凯萨尔终于等来了回村的父母和重见光明的春花,但索菲娅老师却永远不会回来了。原来索菲娅老师在准备回村的前一天遭遇了车祸,临终前索菲娅老师决定把眼角膜捐赠给春花,并一直坚持到手术结束,看到春花重见光明后才含笑离世。……
2009年
导赏:影片《大河》作为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两代水利工作者与新疆塔里木河的命运起伏与情感纠葛,将50年代历史叙事与90年代现实叙事相互交织,表现塔里木河半个多世纪的变迁,通过对比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和人物命运,深刻揭示了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设新疆,陈大河等父辈为了抵御“桃花水”的侵袭而满怀热情与信念建造水库;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用青春和生命修筑的大坝在历史的车轮中渐渐褪色,成了导致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恶化的毒瘤,陈南疆等人为了保障塔里木河的生态,必须要炸毁堤坝,于是形成了上一代“筑坝”和下一代“毁坝”完全相反的行为动作,而这样的选择实则是出于历史的变迁,个体的生命在历史的裂隙当中经受着锤炼。影片在呈现两个时期的叙事线时,着重表现了50年代的历史叙事,突出陈大河与冬尼娅之间的跨国恋,以中苏关系破裂作为历史背景,透过治理塔里木河的历史曲折与进程,展现人物之间传奇性的爱恋,突显出了时代特征和历史厚度,巧妙地表述了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更通过刻画苏联专家安东诺夫的良知觉醒和冬尼娅与陈大河的并肩作战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跨越了国度界限。在90年代的叙事线中主要展现陈南疆与贝尔娜的亲情线,重在表现两人重走塔里木河古河道,寻找父亲走过的足迹,最终得以理解父辈们的艰难困顿与激情岁月,通过子辈对父辈的使命传承,体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精神延续与精神传递,随着岁月变迁始终秉持着对塔里木河的热爱。影片通过建造水库与摧毁水库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反事件,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塔里木河作为一条移动的河流,它既可以带来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也能成为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毒瘤,呈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失衡后果。同时塔里木河又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它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滋养着大地和生灵,河水的流淌寓示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使之人类与河流之间形成生命的连接,带来美好的亲切感。(编辑:州文)
1993年
导赏:《阿曼尼萨罕》由王炎导演与王星军导演共同执导,讲述了十六世纪中叶,我国新疆境内的叶尔羌汗国王子阿不都热西提汗继承王位,平定战乱,统一了汗国。酷爱木卡姆的阿曼尼萨罕在偶遇叶尔羌汗国汗王并成为王妃后,花费大量心血完善整理木卡姆,在宫廷里却遭王后和重臣等封建保守势力的打压,最终病魔缠身,年仅34岁就病逝的悲惨故事。在片中,木卡姆映射出维吾尔族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承载着维吾尔族人的欢乐与忧伤,深刻地表征出维吾尔族人民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爱情、追求亲情圆满等共通的民族情感。阿曼尼萨罕是维吾尔族音乐家、演奏家和诗人,也是维吾尔族历史三唯一的一位有记载、有重大贡献的女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反映出这一世纪位居明朝西域的叶尔羌汗国在维吾尔族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和繁盛,进一步宏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阿曼尼萨罕》的故事内容与木卡姆音乐共同营造出哀怨、悲伤的影片氛围,给观众带来了紧扣心弦、潸然泪下的观影体验。影片在映后反响强烈,正如导演王炎创作时对电影的定位:“我既不是拍历史片,也不是拍传记片,更不是拍音乐片,我希望根据历史塑造一个活生生的阿曼尼萨罕,一个能被今天的人所理解的阿曼尼萨罕。”影片于1994年在中国内地上映,通过《阿曼尼萨罕》,观众了解了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更多的人参与和保护这门宝贵的维吾尔族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结晶受到了更多的世人关注。(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