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Tian Bo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在商业类型片主导的市场中,青年导演郑培科以处女作《日夜江河》开辟出一条具有作者性的创作路径。影片以船难、身份置换、十日航程为叙事骨架,在封闭的船舱空间内构建起当代中国家庭关系的隐喻剧场。导演将船设定为核心意象,通过空间叙事完成对父子关系的哲学解构。这艘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旧船,既是物理意义上的生存场域,更是精神层面的情感囚笼。徐大亮与马冬山在狭窄船舱中的对抗与和解,暗合着存在主义的困境:当个体被抛入无法逃离的空间时,唯有直面他者才能完成自我认知。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具地域特色与艺术张力。川北码头的烟火气、船工的方言俚语、嘉陵江的浪涛声共同构成独特的声画景观。郑培科大量运用长镜头与空镜,将江河的静默转化为人物内心的镜像。摄影师出身的廖禹沣对光影的把控尤为精准,船舱内昏黄的灯光与江面的粼粼波光形成视觉蒙太奇,暗示着人物内 心的明暗交织。两位主演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静默美学。邹涛以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将失独父亲的悔恨与孤寂具象化为每一道皱纹的颤动。当他得知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远超自己想象时,那句“我这辈子,白睁起眼睛走了那么多路”的独白,将中国式父亲的情感压抑推向高潮。新人廖禹沣完成了从摄影到表演的惊人蜕变,他通过细微的眼神变化与身体姿态,展现出角色从叛逆到理解的心理嬗变。两人在甲板上沉默抽烟的场景,构成了当代中国父子关系最生动的注脚。影片的深层价值在于对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性反思。通过徐大亮与马冬山的身份互换,导演解构了“血缘即亲情”的固有认知。当马冬山在船舱刷上母亲裙摆的颜色,当徐大亮在狱中反复摩挲儿子的遗物,观众看到的是两代人对亲情的不同表达方式。最终,当徐大亮出狱后与马冬山在江雾中重逢,镜头以俯拍视角展现船影渐远,江面上的涟漪很快平复如初。这个充满东方禅意的结尾,将个体的生命困境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正如片名所示,日夜奔流的江河既是生命的载体,亦是人性的归途。(编辑:婧怡)
2015年
护生
护生

导演/

导演:田波/
播放正片
2013年
2012年
走马水
走马水

导演/摄影/剪辑/

导演:田波/王苗霞/
类型:纪录/
剧情: 陕北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走马水,水的上游干旱贫瘠,上游坐落着一个老村子叫黄土洼,交通偏僻,少有人知,这里居住着典型的中国式农民,他们集体诉说着自己是受苦人,但对神性的黄土充满激情。村里留守的是老弱病残,他们依然念念不忘村里的金牛神灵的恩德。影片的主人公是张书记,他连任村支书有二十多年。他经常调侃自己是党和国家最低领导人。对村子的美好命运充满梦想,让张书记焦虑的是如何在乡政府领取到国家发放给他们的粮食补助款。而乡政府已经克扣粮食补助款有五年了,据村干部们私下调查,乡政府贪污的土地补助款亩数达8800亩。又快过年了,村民们盼望张书记能领取到补助款好过年。村里的巫神老韩预测着未来将有更大的灾难降临。村民一边赞叹国家领导人的圣明,一边诅咒贪污的官员。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全国开始民主换届选举,黄土洼也如期召开选举乡人代表和党代表,张书记是否能连任已经是个问题,因为他已经得罪了不少政府官员。不管梦想多艰难,张书记依然率领他管辖的村民自发组织闹红火,不厌其烦地闹秧歌,祭龙王、祭金牛、转九曲,这些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办法,据说可以带来好运,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受苦人,他们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平凡的黄土地里,我们纪录片了五年,也没拍摄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让我大开眼界。
2010年
路遥
路遥

导演/编剧/剪辑/

导演:田波/
类型:纪录/
2007年
佛陀墕
佛陀墕

导演/

导演:田波/
类型:剧情/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