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占元

Zhanyuan Bao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别哭,妈妈》以清新、活泼的电影语言细致入微地刻划了母子之间纯挚的情感。将母子情贯穿影片始终,揭示一连串严肃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以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来看这个很精彩也很无奈的世界,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从中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影片强调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奉献之情。正像作文课上师生们所讨论的一样,童童的形象意义就在于他一身兼有二任,既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又充当了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中不免带有导演主观理念的成份,但是影片通过成功的银幕形象的塑造、通过童童的饰演者小演员田野的精彩表演,将这种理念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所以在童童的身上我们找不到生硬的成人化的倾向。对于母亲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的结论是:只有她跟儿子在一起时才有治愈的希望。事实上确实如此,童童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爱,《别哭,妈妈》在向观众展示天下最无私最可珍贵的感情—母子情的同时,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作为儿子的童童对于处在病中的母亲的体贴、照料和热爱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无邪、很有个性的儿童形象,在儿童题材的影片上作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以情动人,情有千万种。影片《别哭,妈妈》中着力刻划的情感除了母子情以外,还有父子情、师生情、夫妻情、邻居马大爷与童童之间的感情。出于爱护、同情,善良、正直、热心的邻居马大爷不顾别人的闲言杂语,时常照料童童母子俩,后来因患癌症住进医院,还念念不忘给童童以后上大学留下一千五百块钱的生活费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影片歌颂这种无私的爱心,歌颂了纯挚的情感,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编辑:大陆)
1981年
导赏:《邻居》是“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的杰出作品,影片以“十年动乱”结束三年后建工学院居住在筒子楼中的六户人家作为切入点,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弊端,赞颂了以“刘力行”为代表的老革命甘于奉献,在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尽力发挥余热的故事。影片的现实主义表达力图还原生活本来面目,极富生活气息,引起中国观众对住房问题和生存状态改变的共鸣,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故事剧情围绕“分房”展开,描绘的人物,可以用“守规矩”和“违反规则”两类进行区分,按资排辈等待分房的筒子楼居民属于“守规矩”的一类,而市委陆部长的侄子陆小兵和学校房管科的吴科长则属于“违反规则”的,主要的戏剧冲突也正是来自对不合理现象的对抗。原本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前党委书记刘力行在受到大家需要“有人领着干”的感召下,决定发挥余热,不顾年迈和病体积极为改善住房奔走,演员冯汉元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作为一部群像戏,导演对几位“邻居”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从学院党委书记、校医、助教到工人,涵盖了学校几乎全部教职工群体,每一个家庭还背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人物背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通过画外音的形式介绍,随着故事发展,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则透露出了更多的细节。为了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剧组主创在设计每位居民的屋内陈设时也动了一番脑筋,体现出即时性的特点成功复原出筒子楼里的生活。《邻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片中提及到的社会现象至今仍有警示意义,丰富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关切使其成为郑洞天作品谱系中的代表。(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