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

Da Hai

有片源
2014年
2006年
导赏:《少女》是一部描绘青春期成长与初恋纠葛的影片,也是国内较早体现女孩成长辛痛和探讨男女平等的片子。影片以十五岁少女伊琳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细腻地勾勒出青春期少男少女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成长困惑。影片故事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伊琳在少年宫演出时邂逅了芭蕾舞者归雷,两人的情感逐渐升温,但彼此的高傲又使他们迟迟未能互诉心意。影片巧妙地利用这种情感张力,让观众对两人的关系充满了期待。影片结尾,二人多年后的重逢,各自实现梦想的场景,既是对青春的缅怀,也是对成长的肯定。《少女》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期的矛盾与困惑,展现了青少年在情感、学业、梦想等方面的挣扎与选择。伊琳对归雷的爱意,既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影片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期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与美好。在视听语言方面,《少女》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影片画面清新唯美,色彩明亮柔和,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观影氛围。作为演员出身的马晓晴导演,在对生活细节、情感触角的感知上尤为出色。伊琳因身体发育而苦恼地躺在床上,寂寞地看着窗外的流动车影反射到墙壁的光影,这既是一个少女隐秘的、羞涩的成长过程,也是每个女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共同生命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和音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伊琳和归雷相遇的场景中,轻柔的音乐和细腻的音效让观众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波动。在伊琳逃避归雷的场景中,紧张的音乐和快速的剪辑则让观众感受到了伊琳内心的挣扎与不安。此外,影片还通过一些象征性的镜头和场景,如樱花飘落、夜灯长影等,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故事的沉浸感。(编辑:王斯笳)
1995年
导赏:1942年4月20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是为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电影《生死千里》正是以仁安羌大捷为史料素材创作的战争大片,是敬献给为反法西斯而牺牲的南洋华侨和各国无名烈士的作品。在这次长达三昼夜的激战中,中国远征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对日军一个师团,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日军的包围,救出英军七千余人及美籍传教士、新闻记者五百余人,写下了中国军队以寡击众的纪录,震撼了东亚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之一。仁安羌战役后,中国远征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刘放吾和团长孙立人先后受到中国政府、英国皇室、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授勋和颁奖,是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1942年到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和滇西地区历艰涉险,愈挫愈奋,以20万人血肉之躯的巨大牺牲,粉碎了侵缅日军对盟国援华国际通道的封锁,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而且与盟军协同保卫了印度,收复了缅甸全境,并对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十四年抗战中极为惨烈的一笔。《生死千里》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远征军跨国征战的历史切面,彰显了中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盟军超越国家、文化的边界,在热带丛林中一同艰苦卓绝打击日寇的战斗友谊,还塑造了主张非暴力抵抗者、日本反军国主义者、服务于滇缅公路上的华侨司机、东南亚平民姑娘等一系列多元立体的角色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凭借逼真再现多国宏大战争场面的复杂调度,《生死千里》获得了第2届华表奖最佳制片管理奖项。(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