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

Ge Wang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导演刘江江继《人生大事》后再次触碰现实主义题材,推出了力作《出入平安》。《出入平安》的叙事背景设定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中,这一自然灾害成为了检验人性善恶的试金石。影片的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看守所犯人,其中不乏即将面临极刑的重刑犯。这一设定本身便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颠覆,它挑战了观众对于“英雄”与“罪犯”二元对立的固有认知。地震导致看守所管理失控,犯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由诱惑——逃离这个象征着束缚与惩罚的地方。然而,与这股逃离浪潮并行不悖的是,外界废墟之中,无数无辜生命正亟待救援。道路中断、外界救援迟滞,使得每一个尚存的生命,无论其过往如何,都成为了彼此生还的微弱希望。这一设定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集体灾难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关于责任、救赎与自我超越的叙事框架。影片中人性观念与道德诉求之间的激烈角力是戏剧张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犯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过往罪行的逃避;另一方面,是面对灾难时人类本能的互助与牺牲精神。导演刘江江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行为转变,尤其是以郑立棍等死刑犯为代表,展现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冷漠旁观、拒绝参与救援,到被周围人的坚韧与善良所触动,最终主动投身于救援行动之中。这一过程是对个体救赎的深刻探讨,也是对社会普遍道德价值的重申与呼唤。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传达无论人生遭遇多少八十一难,愿我们都能怀揣着对“出入平安”的美好祈愿,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每一次挑战,寻找并传递那份在苦难中绽放的人性之光。(编辑:婧怡)
2023年
导赏:《惊天救援》是我国继《烈火英雄》、《紧急救援》后又一部以消防员为角色主体的救灾题材电影,影片通过刻画消防员在面对灾难时的冷静与无畏表达对这一崇高群体的赞美,同时将火灾专业知识嵌入故事叙事中,挖掘消防体系运作与国家工业实力的内在联系。灾难发生时,消防员是人群中的逆行者,职业特征要求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与自然的咆哮相搏斗。《惊天救援》并没有以盲目乐观与自大的“人定胜天”式态度展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刻画了个体在面对自然灾难前经受的残酷、艰辛的训练,在经过全方面准备与评估的基础上得出“人不会被自然击倒”的结论。无论是两次救灾,还是日常的体能训练,都磨炼着消防员的意志。影片一反消防员常规的大无畏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突显消防工作中牺牲个人情感、保持理智的重要性。在《惊天救援》中,消防员是国家的化身,在工作时他们需要牺牲个人利益践行国家保护人民的承诺,同时也期待着代表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付出的认可,这使影片的父子之情、男女之爱等关系上升到了国家与人民的高度。“中国灾难电影承续的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精神。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敌人改换为风暴、地震、海啸、冰雪等灾难,而不曾改变的是党和她领导的人民群众。”这一革命精神在本片中表现为灭火工业设备对救灾行为的介入,人与机器不再互斥,而是在亲密的互动中共同完成对灾难的克服。《惊天救援》揭示出,自发的个体行动的背后是强大的集体意志,国家崛起与工业现代化是大型救援行动圆满成功的重要前提。(编辑:海边淡鼠)
2022年
导赏:《人生大事》通过镜头语言细腻入微地刻画了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比如居住在街边的那些闲适老人,随时可以在街头巷尾窥见他们打牌、嬉戏或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温暖和人生的价值意义。莫三妹对于未来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是一个被生活推着走的人,但在与小文的不断相处与共同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逐渐学会作为一名殡葬师的责任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对亡者的尊敬。 整个影片的呈现方式是强对比的,虽然殡葬店的主色是黑白灰,但是殡葬店里发生的故事是彩色的,生动的,每一个人物也都是鲜活的。影片中大量运用暖色调以及鲜明亮丽的颜色,不仅仅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映射,更是在视觉上对“死亡”这一主题所带来的沉重与悲伤进行了精妙的调和。莫三妹身着五彩的花衬衫和短裤,这样的服装塑造了他不羁的性格,也体现了他对殡葬师这一职业的态度。与此同时,这种视觉转变情感的效果也体现在莫三妹把父亲的骨灰转换为绚丽的烟花时,灿烂的烟花升空,璀璨的夜空下,是莫三妹对于父亲最深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最真挚的敬畏。影片对于父子故事线的描绘细腻真实,莫三妹与父亲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隔阂,真正放下隔阂的是在给熙熙老公缝合尸体的时候父亲又很郑重地对莫三妹说,“我教过你的”,面对莫三妹的不自信,父亲给了他足够的支持和认可,这也使莫三妹明白父亲对于殡葬行业的责任与使命感,并且在父亲离世后决定继续传承下去。这种相处模式与感悟也延续到了和小文的相处过程中。影片对于生死这一凝重的话题做了重新的诠释,电影开场是武小文外婆去世的葬礼,葬礼上播放的音乐是非常喜庆、欢快的,这是对死亡恐惧和悲伤情绪的消解,也寄予着希望活着的人尽快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莫三妹的“上天堂”殡葬馆旁边挨着的就是婚庆公司,一面生一面死,戏剧效果瞬间呈现。还有面对可爱的大爷提前要求排练自己的身后事,这都是一些新颖突破传统的尝试,也是对生死观念,重新认知的一种方式。影片中,将殡葬师比作种星星的人,还有莫父亲最后的人生感悟:人生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这种释然的表达与比喻贯穿整个影片,也是对影片主题的呼应。电影以朴实质朴的手法,巧妙地融合了喜剧、亲情等多种元素,传达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感人肺腑的温暖亲情,既大胆碰触社会热点,又细腻真实地反映人情冷暖。(编辑:王晶)
2021年
导赏:作为首部表现铁道兵题材的影片,其通过现代科技含量甚高的视听语言,将灾难的残酷无情和救援的紧迫艰难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这种真实感和震撼力,正是电影艺术在灾难题材上的独特魅力。然而,其并不仅仅满足于视听语言的创造和观众心理快感的满足。更深层次地挖掘了灾难背后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抗灾英雄,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生命的防线。他们的精神人格,既有着对职责的坚守,也有着对生命的尊重,更有着对家园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是战胜灾难的重要武器,也是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价值。在追求视听奇观的同时,也注重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融入。影片追求的“奇”,并非简单的奇观和刺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上强调的“奇正”。这种“奇正”之美,既有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对创新的追求和探索。它让影片在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充满了美感和思考。影片是一部在灾难题材上做出深刻探索和创新的电影。它不仅以其极具真实感和震撼力的视听语言吸引了观众,通过银幕上展现的抗灾英雄们的精神人格,传递出了科学知识的营养和精神的正能量。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层面的精湛和制作水准的高超,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类既需要物质和科学的力量,更需要精神和人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源泉。(编辑:张昕一)
2020年
2019年
导赏:《银河补习班》是邓超继《分手大师》以及《恶棍天使》后,又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延续喜剧风格,而是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过30年时间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初看片名,“补习班”三字或许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聚焦于家长与孩子补习日常的作品,若仅停留于此,虽也能触动人心,但《银河补习班》的创作者们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追求。正如他们所言:“《银河补习班》既是讲我们眼前的现实,又是在讲诗和远方,银河就是诗和远方,补习班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影片中的爸爸给孩子办了一个补习班,这个孩子可以看到整个银河,这不只是为了做某一个功课完成的补习班,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补习班。”这个“梦想补习班”,以其独特的象征性拓宽了影片的意境边界,成为了推动主角马飞最终翱翔太空、实现梦想的内在精神驱动力。影片通过父亲马皓文与主流教育体系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马皓文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这种基于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方式,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强调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反对填鸭式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片中“快乐教育”的概念触动了很多父母,快乐教育为孩子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主创讲的那样:“单纯的快乐是虚的,得时刻让孩子自问将来要做什么,去做自己想做的人,做想做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有箭靶子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编辑:明慧)
2018年
2013年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