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林

Baolin Liu

有片源
1993年
1992年
剧情:  刘彬的父母定居美国,催他快办移民手续,他的女友杨梦也催他快办出国。不热衷于出国的刘彬为不得罪父母和女友,辞职赋闲。他带杨梦到使馆区附近的 “上一当”餐厅,老板娘对刘彬这位常客很熟悉,她劝杨梦不要把刘彬逼得太紧,气得杨梦拂袖离去。中学老师凡凡是刘彬的老同学,最近她在合资企业找到一份工作,求刘彬帮她代一学期课,无奈,刘彬只好答应了。学生们很喜欢这个没有架子的“合同工”,实习老师甄贞跟他也挺合得来。作文课上,他让学生写一段自己跟父亲的故事,呆板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刘彬和甄贞来到没写作文的学生雷汉家,得知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学生巩士伟声称父母是外交官,后来他告诉刘彬,他的爸爸是驻外使馆的厨师。刘彬看到,小小的孩子也有不为人知的世界。杨梦听说刘彬又当了孩子王,决心与他分手,并向刘彬借了5000美元,要自费去英国。几天后,刘彬在使馆门口遇到杨梦,弄不清她是要出去了还是出去又回来了。甄贞接到家中电报,心事重重,推托写论文请了假。如期归来的甄贞课讲得很糟,刘彬陪她来“上一当”,心中对满腹心事的甄贞产生一种怜惜之情。活泼可爱的周玲因严重贫血晕倒,她告诉刘彬,她的父母离异,母亲改嫁港商,现又逼她与其子订婚,结果怀了孕。刘彬无奈,陪无助的周玲去医院打胎,结果被周文误会。校方和一些家长对刘彬不满,可学生们却一致请求刘彬教到高三,他答应了。甄贞告诉刘彬,她的哥哥被判刑,她已把自己的北京名额让给别人,要回到远在边疆的父母身边,希望今后还能与他相见。倍感失落的刘彬又来到“上一当”,恍惚间看见杨梦挽着个老外。刘彬的父母强令他立即办理移民手续,他想到对孩子的允诺,请二老允许他在延长一年。然而,学校却通知他:合同已满……  
1986年
导赏:《孙中山》是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创作的电影,影片故事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开始,到1924年北上主持国政、1925年病逝为止,跨越了30多个年头,涉及50多位历史人物,真切感人地再现了孙中山的风采和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正如导演丁荫楠所言,“研究孙中山的历史,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一种反思,孙中山以自己的一切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关于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已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但这些内容并非一部电影可以囊括的,为了突破常规的按照事件排列组合的方法创作,丁荫楠采用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出一种叙事诗的意境。影片在摄影手法上颇费心力,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含义。例如在影片开端,在熊熊烈火中,孙中山用忧郁沧桑又坚定坚毅的眼神带领观众们回到革命的年代,充满悲剧色彩的基调更是隐喻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是稳操胜券,靠的是不放弃和不断的奉献自己的一切,更改了传统人物传记片中经常出现的仰视角度,把伟人放置在了平凡人的位置,从平视角度记录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面对失败表现出来的痛苦与坚持。影片的成功奠定了丁荫楠导演拍摄系列人物传记电影的基础,不仅让他的个人电影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使中国历史传记片的形式探索打开了一个另类的领域。影片在公映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更获得了包括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和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多项殊荣,成为了众多中小学课堂介绍孙中山时的重要电教素材。(编辑:刘方舟)
导赏:《田野又是青纱帐》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出品的农村题材经典影片,通过截取榆树屯一昼夜间的生活层面,围绕一家乡镇酒店的开张,各种人物的生产、生活及心理活动的次序展开,有的人搞起了个体运输,有的大学生正在筹划修建大路,同时,也有部分人借机搞封建迷信、发不义之财。疏密有致地编织了一张东北农村人情之网,一窥乡间上下人情之渊。电影的主题紧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影片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叙事,不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还深刻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时的困惑、焦虑和希望。片中年轻人的牛仔裤与老人的红肚兜形成的鲜明对比,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也是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之间张力的具象化表达。在电影结尾处,饭店老板面对腐败的基层干部所说出的那句“一步一个坎儿”,更是对改革之路艰难曲折的深刻揭示,同时也预示着新的生活正在这艰难中缓缓开启。“它从昨天的痛苦中走过来,今天依然拖看沉重的脚步,但它毕竟走在前进着”。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妇是业界闻名,以拍重大题材见长的“伉俪导演”,指导著名主旋律电影如《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等《田野又是青纱帐》是他们电影创作序列中独特且重要的一部,以小见大的导演手法,对东北新农村群像式描写——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以及他们的爱恨和纠葛、希望和忧愁,为李前宽、肖桂云之后描摹、展现历史风云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片是一部极纯正的东北电影,凝结了缤纷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赵丽蓉、宋丹丹、方青卓、黄宗洛、颜彼得、李纬、吕晓禾、韩月乔、洪学敏等东北表演艺术家强力助阵,语言、声势、作派都具有地道的黑土地风情,就像一曲东北人民与黑土地相遇所必然会鸣响出的生活协奏曲,永远回响在那片青纱帐的田野之上。(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