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少旭

Shaoxu Li

有片源
1990年
追不回来的爱情
追不回来的爱情

导演/

导演:黎少旭/
主演:陈锐/赵刚/吴颖/
类型:爱情/剧情/
剧情:  带着负疚和怀念之情的青年农民徐海平.,开着新买的小轿车穿行在繁华大都市里,寻找当年因贫困、误会而失落的恋人小婉。3年前,他和小婉偷尝禁果,小婉怀孕。在习俗和家庭的压力下,小婉误以为徐海平对爱情不忠,流产后离家出走。徐海平勤劳致富后仍对小婉念念不忘,决定把她找回来。当他找到小婉时。惊异地发现昔日那个纯朴善良的小婉已变成了浓装艳抹的街头女郎。徐海平的一往情深唤起了小婉重新生活的希望。她恢复了往昔纯真秀美的少女模样,与徐海平沉浸在旧日温情之中。重逢的喜悦掩盖不住投在徐海平心中的巨大阴影——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他无法忘却和谅解小婉曾失身的事实,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中。一种无法掩饰的厌恶感使他对爱情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显得苍白和虚假。小婉痛苦地意识到昨天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徐海平伤心的目光使她恍若生活在梦魇里。为了摆脱折磨,在他们邂逅温婷之夜,小婉悄然离去,彻底堕落了。徐海平在迷离的夜色中痛苦地呼唤着小婉的名字。温婷曾历经两次婚姻破裂,她以自己的坎坷经验帮助徐海平作出正确的抉择。徐海平重新寻找小婉。小婉此时内心已绝望,甘愿沉沦,为了让徐海平忘记她,她指使歹徒打伤了他。除夕之夜,居民们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徐海平形单影只,在街头徘徊。在一阵刺耳的警笛声中,他看见小婉被押上警车……
1984年
剧情: 白平首先了解了这起车祸的经过:前不久一个晚上,化工厂青年工人刘明骑车赶赴约会,行至一路口正要转弯,一辆违章逆行的自行车飞驶而来。两车相撞,将旁边一位老太太撞倒在地,违章青年见势不妙拔腿就逃,刘明则好心地将老太太送进医院,但因老太太伤势很重,很快便死在医院。白平出席了其中一次调解会,进一步得知被撞死的老太太是个退休工人,留下一儿一女,儿子徐大同身有残疾,待业在家靠糊纸盒维生。 女儿徐雁在工厂当学徒,全家生活确实有困难。在会上,专门从贵州赶来帮助料理后事的薛通君是死者的弟弟,他除了提出要5000元的赔款外,还能照顾两个外甥为名要求将其全家迁回本市。死者的儿子徐大同则要求给刘明判刑。会议开得不欢而散。刘明被临时拘留,情绪不好,白平来采访时,他无心回答记者的问题。为了弄清刘明的为人和表现,白平去工厂找了他的师傅和班组工人,还找了他的女友华梅,以及死者的女儿徐雁,核实了一些问题。关于那封未署名的信,一时尚未查出是谁写的。徐大同自从母亲被撞死后,和妹妹徐雁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但也有人火上加油,使烦躁的徐大同更难以平静。因此当记者、刘明的母亲、化工厂的工会干部来看望他,都被他误认为是来替刘明说情的,而遭到他的冷遇和拒绝。他和妹妹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产生了矛盾。 薛通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多次到交通队纠缠李明道,当他受到严厉批评后,则又暗中支持徐大同起诉,企图扩大事态。又一次调解会上,李明道建议,鉴于刘明肇事后表现较好,决定不将此案移交司法部门审理,赔款总额定为2950元,刘明只承担其中1350元,那个逃跑的人一旦查清将另案从严处理。徐大同不服裁决,指责刘明也逃跑过。华梅为刘明辩解,但也无济于事。刘明承认自己确实有过逃跑的念头,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非但没有得到徐大同的谅解,反成了他进一步要上诉的理由。 刘明在悔恨之余离开了会场。李明道宣布维持刚才的处理意见,受害一方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向法院起诉。深夜,刘明母子正在商量变卖东西交付赔款,谈话中刘明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流露出灰暗的情绪。第二天,白平把华梅一封充满深情厚谊的信交给他,并劝导他,生活中固然有虚伪,但更多的却是真诚。 果然,刘明上班后,团委书记发动共青团员捐钱帮助刘明赔款,这使刘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为了帮助徐大同摆脱偏执、猜疑,白平在同他进行了一番争辩后拿出那封未署名的信,徐大同一眼认出是妹妹的笔迹,信中对以报复心理对待事故进行了批评。徐大同看后气得发抖,对徐雁大打出手。徐雁忍辱负重进一步劝哥哥要学妈妈的为人。 徐大同终于回心转意,白平目睹了这一切,深为徐大同的转变、也为无意中找到了那封信的作者而高兴。海面上,夕阳西下,风景无限美好。影片在《人生之路》主题歌声中结束。
1981年
导赏:《沙鸥》是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围绕女排运动员沙鸥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与排球运动紧密纠缠的大半生。获得冠军、为国争光,是沙鸥排球生涯的目标,也是她全部人生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她顽强拼搏,甚至愿意牺牲健康。影片专注刻画体育运动与家国情怀的联系,在国际赛场上,运动员代表国家出战,赢回奖牌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属于国家的荣光。这意味着本片在主题上弱化了竞技体育自身的趣味性与价值,而注意电影外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将体育、个人与国家相结合的影片创作思路可追溯至《女篮五号》,并一直延续到新主流电影《夺冠》之中。在表现形式上,影片遵循了张暖忻在1979年发表文章中指出的创作方向,探索“生活流”影像的拍摄技巧:“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一个趋势,是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是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走向更加电影化”。《沙鸥》的故事本身蕴含着极大的戏剧张力,沙鸥宿命式的悲剧使影片具有构建多种剧烈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但张暖忻反而在台词与镜头语言上刻意消解了戏剧式的结构和叙述痕迹,力图使影片保持生活的本来面目与质感。在呈现忠于生活的纪录式影像风格的同时,影片也对意识流风格的镜头加以尝试,放大人物的内心视象与心理情感。当沙鸥得知沈大威去世时,耳边传来雪崩的声音,画面闪回她与未婚夫过往的恩爱瞬间,并反复跳回现在时,逼近沙鸥震惊、悲痛的双眼。语言描述往往陷于苍白,张暖忻开始真正调动影像的力量,用视觉形象呈现人的思索、回忆、幻觉。(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