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臣

Jiechen Cao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民国特大谋杀案》是一部由张辉执导的惊悚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紧张的剧情,揭开了民国时期一段惊心动魄的暗杀故事。影片讲述了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因其桀骜不驯的言行引起蒋介石不满,蒋遂密派特工“黑梅花”前往济南将韩除掉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张辉导演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阴谋与背叛的时代。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张辉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员和编剧。他的作品常常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行为动机。影片的主角韩复榘由杜雨露饰演,他的表演被观众和评论家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影片的灵魂。杜雨露将韩复榘这个角色的狡猾、凶狠、匪气和好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角色栩栩如生。而影片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四姨太罗兰,由李云娟饰演,她的角色充满了神秘和反转,是影片情节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张辉巧妙地设置了多次反转,使得剧情层层递进,悬念迭起。特别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当韩复榘终于发现“黑梅花”的真实身份时,观众的情感也随之达到顶点。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反转,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民国特大谋杀案》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它还深刻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电影通过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展现了那个时代军阀割据、政治斗争激烈的局面。影片中的暗杀、背叛和权力斗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缩影。(编辑:赵敏)
剧情:  1941年12月8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翌日,驻沪日军突然闯入上海租界区,包围了《远东周报》编辑部。掌握着日蒋和谈纪要等绝密情报的美国记者加尔逊,在突围时身负重伤,躲到某教会医院的美国医生哈曼家中,并通过哈曼向美国政府求救。美国政府委托国民党当局营救加尔逊。   国民党为了讨好美国政府,以得其经济和军事援助,表面上虚张声势地派遣了有刘建丰、陶侃参加的特工部队,随同美国特派员科迪上校到上海营救加尔逊,暗地里却派高级特务陈裕泰潜入上海,指示其地下组织勾结驻沪日军破坏营救计划。因此,当营救小分队刚刚空降到上海郊区,即遭日本宪兵袭击,刘建丰、陶侃被俘,科迪自杀殉职,其余队员均遭杀害。共产党上海地委以为加尔逊被日军捕获,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决定派沈崇明、杜忠义等人去日本宪兵司令部营救加尔逊,却意外地救出r刘建丰和陶侃。刘、陶二人出狱后,来到了哈曼医生家,发现哈曼已被杀害,找遍住宅也未见加尔逊踪影,却从影集中发现了一张哈曼与宋定一医生的合影。他们赶到宋定一的医院,遇到了先行到达的沈崇明和杜忠义。 双方相持不下,刘建丰权衡利害后同意阱作。躲在哈曼家密室中的加尔逊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哈曼家已被日军把守,即以日本将军的孩子作人质逃出了魔掌。刘、陶在寻找加尔逊的过程中屡次遭人暗算,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联络人赵春兰小姐就是谋杀哈曼的凶手,终于有一天,他们自己也险些葬身于赵春兰的枪下。在沈崇明、杜忠义的指点下,刘认识到自己组织的丑恶、黑暗,决定与共产党联手行动。当他们终于找到加尔逊时,日军已将他们团团围住,并疯狂地发起攻击。沈崇明、刘建丰掩护杜忠义、陶侃、宋定一等人抬着加尔逊艰难地突出了重围。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卖国嘴脸的刘建丰毅然弃暗投明,跟随沈崇明护送加尔逊离开上海,踏上了新的征途。
1987年
1986年
1983年
导赏:在众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再生之地》面向战争的视角是独特的,它将影片的落点从喧嚣的战火硝烟迁移至一片陌生的战场——战犯管理所。这里没有炮火,没有轰鸣,不需要毁灭敌人的肉体,要做的是从精神上拯救战俘们的灵魂,帮助他们认识战争的残酷,重树正确的价值观。本片除了通过对比展现日本侵华战犯的暴力倾向与阴暗心灵外,集中表现了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的革命人道主义方针。国家不仅没有直接放弃、消灭这批杀人机器,反倒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劳动改造感化他们的心灵,最终使这批欠下血债的日本战犯,放弃原本效忠天皇的反动立场,重新接受人性与理性的感召。这体现出我国政府改造战犯政策的巨大威力。影片以多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内涵,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巨大变迁中体现改造动作对人思想的重塑。将师团长伊藤弘一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法西斯分子,但同时也拥有礼貌谦恭、彬彬有礼、桀骜不驯等品质特征。他的内心不是只有恨意,但恨意蒙蔽了他看向世界的双眼。他的人物形象中暗藏着人性的光亮面,使他在一次次的思想教育中有被唤醒、被点亮、被震撼的可能。在整体风格上,本片坚持纪实性追求,尽力向生活靠拢,将真实作为矛盾冲突、人物关系、情感变化与环境氛围的基点,故事的发生与转变都有迹可循。同时,影片也拒斥僵化的真实性,“并不是说一部影片必须完全按着‘生活中确有其事’才能算真实”。通过积极地对搜集到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扩充和深化,导演使真实与想象、虚构相融合。这使影片既与原本跌宕起伏、回环复杂的话剧版本在风格上相区分,又在内容上贴近历史事实。(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