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安

Anan Zhang

有片源
2003年
导赏:叱咤风云昨日事,改革不忘邓小平。电影《邓小平》透过一代伟人邓小平晚年复出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推翻“两个凡是”、推行农村改革、试办经济特区、开设股市、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南方谈话”等彪炳青史的壮举,再现了邓小平将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征程,以诗意之笔描绘出一代伟人邓小平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影片整体风格简约洗练,演员卢奇生动演绎了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伟大形象。在这部具有经典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的伟人巨制中,丁荫楠导演调度了丰富的电影语言来承载密度极高的信息量,结合常规与非常规的构图表现人物主观与客观的相互转化,全景抒情,近景、特写刻画,两极镜头的对切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表现邓小平高屋建瓴的理论思想和睿智坚强的精神境界。共和国年轻了,邓小平在奉献中老了——影片的结尾银幕上徐徐落下千万朵鲜花,隐喻领袖虽已远去,但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丰功伟业将继续花繁叶茂,庄重的音乐和高速摄影手法相辅相成,传达隽永的深刻寓意。邓小平以极高的魄力作出具有英明远见的政治决策,敢于突破“左”的思想枷锁,拨开迷雾、解放思想,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鞠躬尽瘁地扶持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就中国香港问题与英国首相撒切尔进行寸步不让的谈判……本片真实再现了邓小平晚年复出后的丰功伟绩,获得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荣誉。(编辑:曾奕琦)
1999年
1997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导赏:《开国大典》是中国影坛著名的“银幕伉俪”李前宽、肖桂云共同执导的作品,也是两人的代表作之一。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李前宽、肖桂云积极探索纪实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真实的纪录片和拍摄时假定性营造的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历史中人物的真实情绪和演员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新的一种风格。两者的结合在美学上产生巨大魅力,从而对影片产生了一种升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电影《开国大典》对纪录片和故事片进行了很巧妙的结合,通过加入声音等元素,给珍贵的历史影像赋予了新的意义。”《开国大典》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主创们一改同类题材的处理方法,利用场景造型勾画出历史背景和历史框架,在人物刻画上,摒弃了过去对领袖人物概念化的描写,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出领袖人物更为贴近普通人的一面。古月、孙飞虎等特型演员正是在这种创作思路中创作出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影片上映后收获了大量好评,并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殊荣。李前宽、肖桂云更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动力,相继执导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金戈铁马》等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后辈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参考。(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