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惠

Xiaohui Lu

有片源
2016年
导赏:《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1943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梅峰导演最大程度地保留小说原作风格气质,采用近年来少见的三幕寓言式黑白影像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范伟饰)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呈现给大众。基于原作的三位男性角色外,梅峰在改编上增加了几位女性角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新的看点,著名女演员殷桃饰演的尤太太明霞、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饰演的许太太沈月媚,以及王梓桐饰演的佟小姐,三位女性角色的加入让原本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变得更为丰满,也更有趣味性。在美学追求上影片借鉴了《小城之春》《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经典文人电影作为美学坐标。影片的叙事节奏平缓而有力,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动人心魄的情节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形成了静水深流的表演风格。范伟在塑造丁务源这一角色时,非常注重分寸感的拿捏。他既要表现出丁务源的圆滑世故和八面玲珑,又要避免过于夸张和做作。梅峰导演的美学诉求驱动了影片的摄影风格,在镜头语言上追求知性克制,通过大量留白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学。通过画外空间的运用,拓展了表现空间,使故事脉络向多方面延伸。丁务源入骨的市井情态。秦妙斋口吐莲花的轻薄荒唐,尤先生不懂人情世故被打压排挤的无可奈何,全是春秋笔法的国人常态。令人叫绝的是,导演竟没有在丁务源与尤大兴这两位立场鲜明、风格迥异的角色之间安排直接正面冲突。一个代表“做人”一个代表“做事”,两者在职场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但影片却以秦妙斋这一角色的介入,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碰撞,实现了冲突的间接化解,实乃匠心独运之举。如同片名和主角丁务源的台词“不成问题”一样,在人情社会中“不成问题”和“问题”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切看起来都是似是而非的。电影刻画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新旧交替时的遇冷尴尬,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价值观的探讨。(编辑:明慧)
2006年
2003年
剧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借找工作之名来到矿井下干活,结识了长期受尽欺凌、怨声载道的路矿工人。可是向来逆来顺受的工人们不敢与洋矿主、土监工们作斗争。   毛泽东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李立三决定将“安源这锅冷水烧热”。首先他们拜访了矿长林之轩,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理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就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刚刚从俄国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马上加入到安源的工人运动中来。三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着自己的信念、理想与激情,先后在安源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鼓励工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做人,同时筹划着罢工运动。   资本家和洋买办们意识到矿工们越来越团结,为了削弱工人俱乐部的影响,以萍乡县公署的名义发布了取缔俱乐部的训令,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决动提前罢工。1922年9月14日,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矿工全权代表的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开始了。   随之长沙、湘北、湘南等地的工人罢工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湖南省长办公室,毛泽东义正辞严地为工人们争取劳动保障等权利;而在安源这里,刘少奇带着17个复工条件与资本家们谈判。内外压力下,资本们家终于答应了工人的条件,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成为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运动。
1998年
导赏:《故园秋色》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传记片,影片以他1951年时任广西省委代理书记时的一段返回家乡湖南祁阳时的经历作为切入点,通过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他读书、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由于时空交错的套层结构,影片在创作处理上挑战性较大,郑洞天以顺着发生时间的方式在回乡故事的主干中设置了“少年时被抄家父亲遇害”、“与哥哥选择读书还是务农”、“阅读进步书刊”、“告别母亲见世面”“被抓进国民党监狱”六次倒叙,通过与故乡的亲人、老师、干部等相处的细节,刻画陶铸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在回乡的过程中,凸出了偶然性。开篇通过字幕的形式就告知了观众们,陶铸1951年回乡的大背景是完成了广西的剿匪任务,在取道湘桂铁路回北京汇报的途中路过了阔别依旧的家乡。陶铸临时回乡的决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措手不及,“不搞欢迎、不做指示、吃饭自己掏钱”的三项主张也让当地领导干部感到奇怪,更增加了角色公私分明、不利用身份搞特殊化的特点。当得知自己原来的老师因身份问题遭受不公后他力排众议,提倡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作为评判标准,恢复教师待遇,也通过和老师对谈的一场戏,引出和自己哥哥间的戏份。由于涉及到历史原因,陶铸与母亲和哥哥有很深的误解,在设置母亲这个角色时,郑洞天加深了“对儿子很严厉,把一切的爱都藏得很深”的特点,母子间的误会和关系的“破冰”也通过陶铸做饭忘记放油,母亲递来油罐的细节化解,充满了温情的智慧。正如郑洞天在导演阐述中所写:“对于现在还看电影的年轻人来说,陶铸是谁?他们中大多数是不知道的。”《故园秋色》则填补了陶铸传记片缺乏的空白,为更多观众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资料。(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