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泉

Shaoquan Huang

有片源
2008年
2005年
剧情: 李大爷退休前是港务局机关食堂的大厨。早些年,李大爷的老伴先他而去,这让退休后的李大爷因为没有一个“老来伴”而烦恼顿生。三十出头的儿子李驰面临一场婚姻危机不说,闺女李玫都二十有七了还没一个男朋友。人老了,有老了的想法。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李大爷一直坚持自己过,只是在周末的时候,用自己几十年奋战“三尺锅台”练就的一手好手艺,给儿子、儿媳、闺女、孙女弄一桌改善生活的“家宴”。   儿子、媳妇的“冷战”开始升级成“明火执仗”,并最终在周末的例行“家宴”上爆发。随着儿媳妇领着孙女回了娘家,雷打不动的周末“家宴”头一次遭遇了冷场。   让李大爷稍微感到宽心的,是女儿终于领回了男朋友,但未来的女婿是个老外。一想到女儿将来要远嫁他乡,李大爷坚决反对。就在儿子、闺女飙着劲地让李大爷不痛快时,李大爷在早市上偶然结识了退休的初中老师方奶奶。   或许是有着相似的经历。李大爷和方奶奶自打认识以后,就越谈越投机。此时,儿子和闺女考虑到老爷子一个人生活不方便,就琢磨着把李大爷送到敬老院,结果被李大爷想出的各种办法所阻止。从敬老院打个转回到家里,李大爷为儿子儿媳妇再次爆发的“战争”感到愧疚,就去了闺女家。没想到,因为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闺女家里的不便之处,一点也不比呆在自家少。   经过这么一遭折腾,李大爷主动要求去敬老院。尽管一时还难以适应敬老院的生活,但李大爷在这里见到了因儿子出国也住进敬老院的方奶奶。在方奶奶的陪伴下,李大爷不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还因为敬老院一对老人重做“新人”而发现彼此心里开始涌动着一股久违的幸福感。然而,好景不长。李大爷刚刚找到的幸福感,因为方奶奶回国的儿子将方奶奶接走而告结束。方奶奶回家不久,李大爷也回到了自己冷清的“家”。   这之后,李大爷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烦心事。直到一年后,李大爷再次在早市上遇到方奶奶,经历过许许多多烦心事的李大爷,终于开始坦然豁达地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生活,和方奶奶一起,重新修订人生航标,朝着属于自己幸福晚年的航向走去。
1994年
导赏:影片讲述了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强子在深夜拉载一名女乘客时,女乘客不辞而别,留下一个弃婴,之后在抚养弃婴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与挑战的故事。影片以九十年代为故事背景,以强子抚养弃婴、邻女照顾姑妈、出租车司机帮助强子等种种情节表达人性的温暖与纯良的主题,从而与社会中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社会现象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关注自我内在的精神世界。而平民视角的使用为影片注入了深刻的社会涵义,通过将描述对象聚焦于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群体,强调了强子的小人物身份和其身上带有的世俗性,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面对弃婴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抚养她的责任,用自我的行动凸显人性的真善美,小人物的表达使得这份真情具备了普遍的意义。影片中“道德官司”的戏份具有深刻的涵义,强子、邻女、车队与企业家等富有善举的行为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缺乏道德意识导致人格堕落从而毒化社会风气的人进行了批判,进而唤起了弃婴母亲的社会良知,决定向强子要回自己的孩子,社会舆论的加入使得这场“官司”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层面,更成为了一场道德与情感的审判。人们普遍认为,强子和邻女所表现出的这份爱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正是现代人所失落的精神灯塔,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而弃婴母亲在抛弃孩子又试图要回的这一行为展现了道德困境,是一种精神堕落的体现。而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强子听到丫丫说出“妈妈”两个字时的震撼,触动了他内心柔软的部分,最后决定将孩子归还母亲,这一结局设定体现了人物精神的崇高,进而表现了影片深邃的内涵,表达了导演对社会的希冀。(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