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夫

有片源
1988年
1984年
剧情: 宏伟的长江水利枢钮工程正值关键的一战--大江截流,各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前来参战。某部副部长仲驷在人群中找到了他的老战友陆原、咸平、蒲剑秋。战友重逢,思绪万千,往事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抗日的烽火中,他们在长江边的小木屋相遇,忧国忧民的爱国工程师仲驷和学生咸平,在地下党员蒲剑秋、陆原的启发下,认识了朴素的革命真理,相约一起奔赴延安,并许诺屋主人易老大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领导着新中国的建设。已经是政务院重工业处处长的仲驷,收养了一个在城里流浪的姑娘易红桔,决心要把她培养成新中国的工程师。大跃进时期,仲驷担任设计万吨水压机的领导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试验终于成功,这时仲驷发现参加试验的工程师易红桔竟是当年结识的易老大的女儿,并得知易老大和乡亲们如今竟以泡桐叶充饥,他想起当年的诺言,十分痛心。"文革"中,仲驷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长江边的一个干校劳动。一次受伤后,他被易老大所救。此时,陆原正指挥着长江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好大喜功,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仲驷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干校"解放"出来,奉命前来视察这项工程。他发现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两位战友彻夜长谈,使陆原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猛醒过来。粉碎"四人帮"后,仲驷、陆原共同领导着这项工程的建设。工程即将完成,几位战友又相约来到木屋前看望易老大,向木屋告别。长江截流成功,江水上涨,木屋被淹没了,雄伟的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
1980年
剧情:  1964年秋,贺老总来到湘鄂西故地视察军事演习,受到演习部队司令员马玉德及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马玉德的儿子、某部连长马洪湖和烈士后代吴桐花,二人从小在"胡子伯伯"贺老总的关怀下长大,现在又是一对准备结婚的恋人。他们对贺老总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一伙便对贺老总进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这时,马玉德卖身投靠林彪,一跃成为"贺龙专案组"的副组长。他用谎言诬蔑贺龙有历史问题,从而愚弄欺骗儿子马洪湖对贺老总产生怀疑。终于卷进了抄家批贺的漩涡中。      而吴桐花立场坚定,利用自己护士的合法身份,精心护理并多方营救贺老总。由于对贺老总的两种不同政治态度,导致了桐花与洪湖爱情的破裂。马玉德一伙采取软硬兼施的卑劣手法,妄图迫使贺老总向林彪屈膝,贺老总拍案而起,骂得马玉德等面红耳赤。      于是,马玉德一秋按照林彪的意旨,对贺老总进行更加残酷的迫害,不仅切断了贺老总与周总理的联系,还将贺老总转移到秘密牢里,对因患糖尿病不能缺水的贺老总进行断水。贺老总只得接雨水解渴,却被打掉了杯子。      铁窗前,青年战士饱含热泪,偷偷把馒头递给受折磨的贺老总;为营救贺老总,吴宝山四处奔波,为给贺老总申冤作证,老赤卫队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血写的历史面前,马洪湖终于觉醒,他掩护吴桐花脱险,并勇敢地为传送贺老总的报告,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牢房里,贺老总在离开人世的前夕,在昏迷中还喃喃地说:"我要为党活下去,贺龙永远听党的……"      影片再现了贺龙同志在“文革"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事实。贺龙不屈不挠,顽强斗争,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在他身上,既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壮感,又具有感人至深的共产党人的气节和厚重的人格力量。      他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矢志不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影片的始终,使主人公的形象在这一基点上得以确立。      影片还表现了主人公对青年一代的一片真情和对敌人的憎恨,展示了他坦荡无私的美好人性,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令人对历史产生深刻的反思。      
1976年
1965年
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

导演/

导演:石一夫/
主演:陈裕德/
播放正片
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