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

有片源
2025年
2024年
导赏:电影《重生》作为马浴柯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在继承前作暴力美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该片以毒品受害者家属视角出发,通过真实感沉浸感的拍摄手法,展现了普通小人物为爱复仇的不畏精神,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大胆刺激的镜头语言之外,影片通过多层次反转设计,更描绘着人性的复杂难辨。在善恶之间,有的人被欲望吞噬,有的人坚守心中那道光,在逆境中搏生,实现极限“反杀”,让观众看到了善良、正义与爱的力量。在电影中,一群毒品受害者的家属们联起手来,将计就计利用了安渡计划,成功铲除了海外贩毒集团——从联手组团实现逆风翻盘的群体反杀,再到全员团聚这一美好时刻的温暖动人,人物的宿命感变得更为强烈。欲望与人性交织,希望和温暖并存,在暴力美学的感官刺激之下,更有着直抵内心深处的柔软表达。影片将近年来流行的“剧本杀式电影”做到了极致,不止有全员“双面人”的身份反转,还堪称“细节控的狂欢”。观众也被一种“群体力量”深深感染,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个人复仇,而是受害者们的抱团取暖,是群体不屈的挣扎与反击。这场复仇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群体力量的凝聚,是普通人失去亲人后爆发出的绝境反击的力量。入局易,破局难,片中“酒中下药”“吹烟”等无数细节参照了现实生活中诱导他人吸毒的手段,让整个故事变得更为立体可信,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出门在外,小心为上,危险就在身边”,将毒品对人身心的侵害展露无遗,有着深刻的警示与教育意义,更蕴含着暖而有力的情感内核。特别是本片对于毒品“制、贩、销链条”的全面展示,让人明白“电影不仅是为了娱乐大众的,更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编辑:大陆)
导赏:《鸳鸯楼·惊魂》的片名就给观众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鸳鸯楼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惊魂事件成为观众们观影的最大期待。影片中,王晟赫选择了所谓的“阴宅”鸳鸯楼公寓作为故事背景,为了巨额保费入住其中的三位受益人遇到了一连串的“超自然现象”。在这个近乎密闭的空间中,汇聚了众多的中式恐怖元素,“冥婚”、“纸扎新娘”、“厉婴啼哭”、“鬼怪附体”等恐怖场景轮番上演,给观众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此外,火锅泼脸、鬼婴爬满银幕等画面也令人不寒而栗。从叙事来看,《鸳鸯楼·惊魂》的内核还是围绕着“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张”展开,中式恐怖元素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彰显因果报应的作用,打破观众们对国产恐怖片故弄玄虚的固有印象。影片中的女主角封雪晴挽救了室友的孩子,但却因谣言被网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监视器监视她的保安、男友的所作所为、想要胁迫她结婚的师兄都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几位角色都在封雪晴自尽后遭到了报复。《鸳鸯楼·惊魂》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女性复仇的快感,但还是沦为了一部线上的密室逃脱游戏。此外,在对中式恐怖的挖掘上,过于依赖视觉效果,但整体粗糙的质感让这部分效果大打折扣。在对恐怖效果的探索上也缺乏新意,没能通过心理效果等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几位主演的表现符合观众们的心理预期。李梦、苏小玎、赵樱子等人的表演完成度很高,将角色在特定场景中的反应演绎的较为出色。《鸳鸯楼·惊魂》在国产惊悚片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为之后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打下了基础。(编辑:方舟)
2023年
2021年
导赏: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中贾樟柯导演邀请不同代际的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来讲述他们的人生境况和创作灵感,实现了对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微观呈现,但影片不是仅通过个体命运的视角来影射大时代,而是将个人故事作为主体内容,时代背景作为理解个人命运的必要线索,贾樟柯巧妙地将个人史与中国的宏大历史相交织,具象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个体心灵的流转之间的内在联系。影片使用了文学性的章节结构,以诗意的、流动的文学语言勾勒乡土和乡土变迁中的人,乡土和人是影片的主角,而文学既是影片主体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影片的艺术形式、内容载体,文学像是乡土历史的影子,它们相生相随,在这片乡土上孕育出的文学不仅是储存私人记忆的容器,也是历史存在的证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它还提出了对时间的追问。贾樟柯以作家口述的方式,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情绪感受入手带领观众捡拾模糊的记忆,展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影片中的每一个转场都由普通人的群像组成,实现了空间的交错与扩张,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体验时代的变迁,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私人记忆成为公共议题,触动观众的情感。影片的基调十分平静,在社会批判和导演主观态度的表达上很克制,更多的是细腻的生活细节图景和被采访者的情绪记忆表达,贾樟柯导演想要不仅同时诉诸于微观和宏观,也同时诉诸于感性和理性,因此用到很多拍纪录片惯常爱用的设计,不断形成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这里,纪录片是主观的,历史的叙事是个人的。(编辑:许雨婵)
2018年
导赏:《江湖儿女》是贾樟柯导演继《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之后,携手妻子赵涛的又一部银幕经典之作。近年来,贾樟柯导演对社会飞速变变迁以及时代变迁中的人这一母题给予高度关注,在《江湖儿女》之中,他通过一对江湖情侣巧巧和斌哥十几年间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将时代变迁中人的迷茫困惑和难以适应。影片的故事、人物关系都不复杂,可以说是一个常见甚至有些俗套的爱情故事,而把这样一个普通的故事讲的如此不普通,导演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首先贾樟柯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在电影行业工作多年,对于时代变迁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电影的拍摄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这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部影片当中,导演使用到了很多种不同拍摄媒介的素材,DV、胶片、数码还有影片结尾的监控素材,不同媒介带来的影像质感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时代的具象感受、不同的时代氛围,也体现出贾樟柯导演对于摄影这一行为模式的变化背后承载的有关纪录和观看的社会权力、社会秩序变化的观察和思考。此外,电影展现了21世纪以来城市化带来的物理景观巨变和社会文化巨变,从晃晃荡荡的绿皮火车到高架上飞速驶过的高铁,从欧美摇滚乐到朗朗上口的国产流行音乐,从衰落的大同煤矿到建成的三峡大坝,对西方生活模式的学习模拟从抽雪茄喝红酒到打高尔夫摆家用健身器材,从打架斗狠的江湖秩序到现代法治社会规则等等,这诸多细节共同拼凑成这十几年间不断流动着的社会图景。其中最集中最鲜明地呈现人对这一切变化感到困惑的片段是巧巧出狱之后踏上寻找斌哥的旅程,由于五年的牢狱生活,让她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她甚至没有机会来慢慢感知变化的过程,影片在她寻找旧爱的过程中体现她出狱后对当时社会行为的不熟练、对社会规则的不熟悉、对社会危险的不敏感,因此被偷、被骗、被伤害,但她能够迅速地接受和学习,她是在精神上能够更快地适应和接受变化的人,因此她能坦坦荡荡地爱也能彻彻底底地放下,开始自己的生活,不耽于过去,而斌哥却不同,他更早出狱,看似他是更早接受了变化的人,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在精神上始终沉溺在过去辉煌中不愿面对现实的人。如贾樟柯所说,“日新月异中总有落下的角落和人”,影片同时反思着社会结构和个体本身,不做简单的归因才让影片的思想性更加深刻。(编辑:许雨婵)
2014年
情人劫
情人劫

演员/

导演:南鑫/
类型:剧情/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