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

Jun Ma

有片源
2015年
导赏:《师父》脱胎于徐浩峰撰写的同名短篇小说,跟以往的武侠小说相比,徐浩峰认为自己的小说可以称为“武行”小说,描述武人存在的真实状态并突出其职业特征。“武侠”讲的是“千古文人侠客梦”,而“武行”讲的是职业武人的生存与彷徨。陈识作为南派咏春传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武学的重任。然而,在天津这个鱼龙混杂的地界中,他不得不做出种种妥协和牺牲。他收耿良辰为徒代其踢馆,既有对名利的欲望,也是为了将宗派传承下去。然而,随着时代环境的悄然巨变,一直处于自治的武行面临着军队的接管,旧有的江湖日益动荡,被旧有规矩桎梏的武行面临现代性冲击,传承变得愈来愈艰难和复杂。动作设计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徐浩峰15岁起习武,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大师,后更是向叶问传人梁绍鸿先生讨教了咏春拳,扎实正宗的拳法知识使他在电影中进行武打设计时是有依有据的。他摒弃了以往武侠片中常见的飞天遁地、内功心法等虚幻、奇观元素,追求现实主义的武打表现方式,真实合理、干净利落、招招制敌,以“打得有理,赢得漂亮”作为镜头设计的标准,让打斗场面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徐浩峰还考据了民国武人近身打斗的习惯,将咏春拳与长棍短刀等兵器结合在一起,增添了动作的凶险性。冷兵器的犀利质感与械斗的逼真实感仿佛都能穿透银幕。尤其是最为人称道的巷战桥段,以一对一的古典对决姿态缓缓铺展,陈识弯腰系鞋带的瞬间,对手则以一种近乎仪式般的耐心静候,这一幕,仿佛是春秋战国武士精神穿越时空的回响。整场戏纷繁的兵器和多变的打斗样式共同编织成一场群英荟萃的文化仪式,不仅巧妙融合了《倭寇的踪迹》中梁痕录独闯乌衣巷,逐一挑战高手的紧张刺激,亦是对李小龙未竟之作《死亡游戏》中奥义塔层次分明的战斗构思的致敬。(编辑:明慧)
2012年
导赏:《箭士柳白猿》是徐浩峰导演的又一部武侠力作,它不仅延续了徐浩峰作品中一贯的硬派武侠风格,更在动作设计、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充满传统武侠韵味又具有现代电影质感的佳作。徐浩峰在《箭士柳白猿》中,将传统武侠精神的核心——“公道”与“正义”——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诠释。影片中的柳白猿,作为武林仲裁人,其使命是维护武林的“公道”,而这种“公道”并非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一种对平衡与秩序的坚守。四只箭一个正方,一般深浅,这不仅是柳白猿仲裁的标志,更是其内心坚守的公道的象征。徐浩峰在动作设计上一直坚持“实打”的理念,追求动作的真实感和力量感。在《箭士柳白猿》中,这种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影片中的打斗场面摒弃了以往武侠电影中常见的威亚和特技,而是通过演员的真实表演和精准的动作设计,展现出冷兵器时代的真实打斗状态。同时,徐浩峰在动作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意元素,使影片的动作场面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例如,影片中柳白猿与匡一民的生死对决,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箭与枪、内心与事业、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箭代表了内心,枪代表了事业,这场对决不仅是两位武林高手之间的较量,更是对逝去的文化传统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感叹。《箭士柳白猿》不仅是一部武侠动作片,更是一部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影片通过对民国初年武林世界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武林人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传统武林文化的逐渐衰落。徐浩峰通过影片表达了对逝去武林的深切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影片中的北方山脉、古村落等场景,以及传统武馆文化、武术礼仪等元素的呈现,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质感。徐皓峰在《箭士柳白猿》中完成了对武侠电影基因的重组。他摒弃了金庸式的江湖浪漫,消解了古龙式的悬疑叙事,却以存在主义笔触叩问武者宿命。当柳白猿将断箭供于神龛,这个充满宗教隐喻的镜头,既是武者对传统的告别仪式,也是导演为逝去武林书写的安魂曲。(编辑:赵敏)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