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究竟有几层
阙文
Wen Que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84年
寒夜
导演
/
编剧
/
导演:
阙文
/
主演:
许还山
/
潘虹
/
林默予
/
高飞
/
田冲
/
刘文治
/
刘安泰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导赏:
《寒夜》作为巴金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从1944年动笔到1946年完成,标志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登峰造极。它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以浓重的悲悯情怀和悲剧意识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描绘了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底层小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际遇和坎坷命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版《寒夜》在忠实原著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很好地还原了小说的深邃意境,勾勒出凄苦现实的沉重轮廓,同时不忘描绘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刻欢愉,使电影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电影《寒夜》抓住了文学作品的人物精髓,触及和关照人性本质。将汪文宣和母亲的母子情、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情、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情、曾树生和陈主任的地下情等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构筑为人性状态的伦理基础,全景式地展现出人性的各种复杂状态,如爱与恨的纠缠、欲望与伦理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挤压等等。现实世界里的汪文宣,由一位怀揣理想与抱负的知识青年,逐渐沦为了在书局中唯命是从的小职员;在情感世界里,他也从一个勇于拥抱爱情的进步青年,蜕变为了面对复杂情感纠葛时显得无能为力的懦弱丈夫。许还山以其细致沉郁、深刻感人的表演,将汪文宣这个角色的无力感与绝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潘虹饰演的曾树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她是一个爱虚荣、好交际、追求享受的女人,又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爱的新女性。在面对汪母刁钻刻薄的挑剔,丈夫不辨是非的妥协,陈主任死缠烂打的纠缠时,心中那种既想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将她拖入不自由的深渊。潘虹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曾树生的美丽独立,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愁苦挣扎。电影《寒夜》的人物台词继承了原著中深沉、复杂的情感基调,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文学性语言,优美凝练,意味深长,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为精准还原时代背景,除了主角使用普通话外,配角与环境人声均用重庆方言,营造浓厚地域感。语言的差异不仅映射出主角一家因时局动荡而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助,更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前人们普遍面临的无奈与悲哀,成为了家国命运沉浮的缩影。然而,正如电影序幕中巴金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引言所预示的:这是光明的呼声,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了。(编辑:明慧)
1980年
元帅之死
导演
/
导演:
阙文
/
石一夫
/
主演:
张献
/
祝延平
/
李仁堂
/
赵娜
/
播放正片
剧情:
1964年秋,贺老总来到湘鄂西故地视察军事演习,受到演习部队司令员马玉德及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马玉德的儿子、某部连长马洪湖和烈士后代吴桐花,二人从小在"胡子伯伯"贺老总的关怀下长大,现在又是一对准备结婚的恋人。他们对贺老总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一伙便对贺老总进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这时,马玉德卖身投靠林彪,一跃成为"贺龙专案组"的副组长。他用谎言诬蔑贺龙有历史问题,从而愚弄欺骗儿子马洪湖对贺老总产生怀疑。终于卷进了抄家批贺的漩涡中。 而吴桐花立场坚定,利用自己护士的合法身份,精心护理并多方营救贺老总。由于对贺老总的两种不同政治态度,导致了桐花与洪湖爱情的破裂。马玉德一伙采取软硬兼施的卑劣手法,妄图迫使贺老总向林彪屈膝,贺老总拍案而起,骂得马玉德等面红耳赤。 于是,马玉德一秋按照林彪的意旨,对贺老总进行更加残酷的迫害,不仅切断了贺老总与周总理的联系,还将贺老总转移到秘密牢里,对因患糖尿病不能缺水的贺老总进行断水。贺老总只得接雨水解渴,却被打掉了杯子。 铁窗前,青年战士饱含热泪,偷偷把馒头递给受折磨的贺老总;为营救贺老总,吴宝山四处奔波,为给贺老总申冤作证,老赤卫队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血写的历史面前,马洪湖终于觉醒,他掩护吴桐花脱险,并勇敢地为传送贺老总的报告,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牢房里,贺老总在离开人世的前夕,在昏迷中还喃喃地说:"我要为党活下去,贺龙永远听党的……" 影片再现了贺龙同志在“文革"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事实。贺龙不屈不挠,顽强斗争,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在他身上,既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壮感,又具有感人至深的共产党人的气节和厚重的人格力量。 他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矢志不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影片的始终,使主人公的形象在这一基点上得以确立。 影片还表现了主人公对青年一代的一片真情和对敌人的憎恨,展示了他坦荡无私的美好人性,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令人对历史产生深刻的反思。
1960年
父子俩
导演
/
导演:
阙文
/
主演:
林洪桐
/
王炳彧
/
李苒苒
/
类型:
战争
/
剧情:
根据王愿坚的小说《粮食的故事》改编。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湘鄂赣根据地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和重重的封锁。根据地某山村里的地下工作者老高,接到山上交通员小张带来的游击队政委的重要命令:令老高在天亮前一定送一部分粮食上山,以配合作战需要。老高儿子红七听到这个消息后,跟随父亲一同去送粮,老高的妻子留下做村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