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凡

有片源
2016年
2012年
剧情: 1935年春节,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挥师北上,准备在宜宾、泸州间渡过长江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建立川西革命根据地。但土城一战受到重创,最后连朱老总都上了前线,干部休养连也陷入重围,幸好由干部团解救脱险。在战斗正酣时,中央军委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博古仍坚持渡江北上,毛泽东气愤地说,一定把红军这点家底全折腾光了才罢吗?博古讥刺洛甫受毛泽东左右,洛甫针锋相对,说他不受任何人左右,真理在谁手就跟谁走。毛泽东认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应退出战斗,击敌软肋,毛泽东终于占了上风,放弃渡江,最后中央决定向扎西集结。在敌人欺骗煽动下,扎西附近百姓纷纷外逃!奴隶娃子幺妹被红军先头部队从水牢中救出,从此幺妹把红军视为至亲之人! 转移中,毛泽东与贺子珍相遇,贺子珍挺着大肚子艰难行军,毛泽东安慰她,夫妻俩都感到孩子来得不是时候,一想到,在战火中出生的孩子,又得像长征出发前送走毛毛一样,交给老乡抚养,贺子珍很难过,毛泽东又何尝舍得,可总不能背个娃娃打仗啊! 洛、周都主张在扎西休整期间召开政治局会议,把遵义会议没来得及解决和落实的,特别是组织上的调整,画上圆满句号。毛泽东也同意在扎西开会,好好总结一下土城失利的教训,尽管是“事后诸葛亮”,毛泽东称毕竟是诸葛亮。毛泽东与周恩来交流时,说到未来的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提议由洛甫干,当周恩来说毛泽东呼声很高时,毛泽东认为还是洛甫合适,称洛甫是“开明君主”,有能力,在党内有威望。毛泽东的自谦和顾全大局赢得了周恩来的赞赏和尊重。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会议决定精简缩编,放弃北上计划,二渡赤水,回兵黔北。在组织上解决终结了博古的错误,由洛甫代替他成为中央总负责人,这就保证和奠定了此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地位。红军进入扎西休整,在扎西斗争地主、民团头子过程中,毛泽东发现百姓不赞成杀掉威信县长叶天荣,称他为善人,灾年他发放赈灾粮济贫,这位云南讲武堂毕业的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对他以礼相待,才知叶天荣是进步人士,想来当红军。毛泽东说不缺他一个兵,叶天荣恍然,不缺一个,是缺更多。叶天荣便把他可以影响的民团几百人连人带枪拉过来,听候改编。以此为契机,红军在扎西扩红三千人!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击溃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同时歼灭了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两个整师,这是自红军长征以来最辉煌、最扬眉吐气的一次胜利,毛泽东成了胜利的旗帜,此后毛泽东以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的战术调动敌人,四渡赤水出奇兵,强渡乌江、大渡河、金沙江,最终跳出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光辉历程。
2007年
2004年
导赏:《台湾往事》以主人公张清文在台湾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祖父、父亲、母亲、阿美、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 行为和命运,展现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台湾乡土生活长卷,演绎了动荡年代台湾人民荡气回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和民族情。编剧黄丹认为:“《台湾往事》描写主人公林清文的人生历程和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反映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表现历史的变迁。”影片力求在表现历史的同时,对感情有细腻的刻画。导演郑洞天称:“《台湾往事》散文化的风格与《城南旧事》颇为类似,影片善于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生动性格。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台湾往事》力求依循《城南旧事》的风格,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影片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上。它不动声色地讲述了记忆中的乡土故事,艺术表达既收敛又细致深入。导演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没有直截了当的直露表现,而是将占领者的高傲威压和台湾人民的抵拒情绪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乡村故事中,通过镜头语言和影像构筑的情绪来传达故事的内在意义。《台湾往事》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展现。它以情动人,用中国传统的散文叙事和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影像,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故事。影片深刻表达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乡土怀念、文化牵挂、亲情感念、人性揭示和隐含的意识形态诉求,体现了第四代导演的责任感、大局意识和信念感。(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