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峰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这是一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敢想敢干,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的励志型数字电影。在乡村公路上,新分配到马家坡村的大学生村官吴潇乘坐的“摩的”与前去接她的村支书马贵义擦身而过。起因是马贵义的“老爷”摩托动不动就熄火,使得他迟迟到不了乡里接吴潇,而吴潇却因想早点到村里就自行前往。村里正发生一场征婚闹剧,孤身前来的吴潇阴错阳差的被当作应婚女…… 马家坡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虽然村支书马贵义在以前也曾带领村民尝试发展经济,但均以失败告终。随着国家多次出台惠民政策,村民们才得以过上温饱日子。因此马贵义横下一条心:不瞎折腾,让村民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成。吴潇新官上任一心想为村民们做实事。但在马贵义眼里,她只是一个孩子,来农村 “镀金”而已。并且打心底认为她办不成什么事,把事情给她只会添乱。所以在村委会上并没有给吴潇安排具体的工作。但吴潇可不希望就这样混日子,三番五次找到马贵义给安排具体工作,一气之下马贵义说出了让她主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产业经济的气话。 虽然吴潇也知道这是气话,但这样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她下定决心非要干出个样子,让“小瞧”她的人看看。接下来她马上展开了村情调研工作,调研结果着实让她感到振奋:有一首经典老歌叫《夸土产》,里面的前两句就唱道“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歌里唱的就是马家坡的葡萄。这里家家户户种葡萄,虽然存在规模不大、品种杂乱、技术落后等问题,但她认为只要通过品种改良、扩大规模等手段,就能为村民找到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经过与邻近几个村的大学生村官商量后兴奋的把这一想法告诉马贵义时却遭泼冷水。马贵义提出的问题也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外:新品种的改良实验,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那时候他们这些大学生村官又在哪里?村民的葡萄改换新品种,在形成产量之前,村民们的收入如何保障?新品种改良各种费用从何而来? 以此同时,吴潇男朋友也一直对她的选择不理解,多次催促她回城跟他一起开公司,并且要她非在马家坡和他之间做一个选择。当其他几个大学生村官纷纷打退堂鼓的时候,吴潇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始终积极的想办法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发现了一个全村人都讳言莫深的往事,这件往事她是否能处理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改良计划的实施。经过她们的不懈努力,困难一个接一个的被击破,吴潇也在慢慢成长。 三年后,吴潇牵头的创业园取得初步成功,为马家坡和邻近几个村找到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她的坚持也改变了她男朋友的看法,同时她的努力和成果也获得了马家坡“首富”马贵仁的认同,他将关闭污染严重的焦化厂,投资吴潇的葡萄产业。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想法在吴潇心中逐渐清晰:扎根农村,把创业园的经验推广出去,扩大规模,惠及周边乡村,以葡萄为核心发展旅游业,并用刘老奎贡献出的秘方酿制葡萄酒,开建葡萄酒厂,真正的形成产业链。 本片将全面反映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刻画大学生初出象牙塔,在新的环境完成自我成长,寻找人生价值升华的过程,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和就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本片还将融入拍摄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特有的文化魅力。
1996年
导赏:本片系孙沙导演“乡村女性三部曲”之一,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山西作家谭文峰的小说《走出乡村》和《仲夏的秋》共同改编。影片聚焦乡村女性的地位、遭遇、命运与出路等社会现实问题,讲述了纯朴天真的女子豆豆被村里较有地位的“暴发户”土改侵犯后,不畏权贵,与世俗观念对抗,坚持将土改告上法庭,以及由此展开的关于贫穷与欲望、人性与道德、尊严与正义,以及爱情等伦理命题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引人深思。影片以“红月亮”为核心意象,具有独特的诗意与愁绪。“红月亮”在影片中共出现四次,分别具有不同的叙事承接作用与象征意义。一是出现在豆豆与文志在电影放映时试图“拉手”这一场景后,象征爱情的懵懂悸动、甜蜜与美好;二是出现在豆豆被土改侵犯后,豆豆爹决定拿土改给的两万块钱私了,但豆豆睡觉时手里还拿着文志帮写的要去上诉的告状纸,此后承接由模糊逐渐变清晰的红月亮,象征虽被玷污但即将使作恶者受到法律制裁、正义将得到伸张、出路即将明晰的意味;三是出现于豆豆流产后,象征一种更深地无力与无望。四是出现于影片即将结尾时,粉红色的月亮。影片以开放式结尾作结,片尾时豆豆脱下与放映员结婚的红色嫁衣,牵着她的小毛驴,不知走向何处。而后遇见从城里归来的文志,文志大步奔向她,她呼喊文志的名字,随后圆月变为升起的太阳,影片结束。导演似乎没有给出答案,关于她的出路与命运,但似乎答案也已然隐于影片之中。影片细节刻画十分细致。豆豆被侵犯后,在河中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她的心,也从“一轮明月”变为“一潭死水”。此外电影中设置了两场胶片电影放映场景,其中一部为译制爱情片《幸福的黄手帕》,既与放映时豆豆和文志的悸动甜蜜爱情相呼应,又与豆豆被侵犯后文志对她的疏远构成对比。文志对此遭遇似乎更为“生气”而非“心疼”,生气的似乎是一种关乎自身名声的隐形指向。另如,村里人由于畏惧权贵同意投“私了”一票而纷纷举起的手部特写,暴雨前的雷声对事件转折的预示等,一步步敲击观者心灵。是谁的悲剧呢?似乎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在于贫穷吗?但贫穷似乎能激发人性与欲望的更多面向。是选择生存还是坚守尊严、追求正义呢?影片在对豆豆家中两位男性将其当作“物”进行“交换”进行批判之时,似乎更显示出深深地无力感。豆豆爹在拿到私了的两万块钱后对侵犯其女儿的作恶者道谢,在极度讽刺的同时似乎又带有一丝怜悯,毕竟一家人要活下去、儿子要娶妻生子,这是世代相传、传统而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与此矛盾与无解相契合,影片独具风格地并未使用强烘托情绪的音乐,反而使得戏剧冲突与心理振动更为强烈,充斥着一种难以宣泄的悲剧意味。影片以此悲剧性书写,最终仍指向新时代的人应冲破世俗观念,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尽管如豆豆一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但正义与善应是我们追寻的永恒命题。(编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