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冰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戴假发的人》延续了董越导演首作《暴雪将至》中出色的悬疑感营造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开启了它的叙事之旅:夜班出租车司机孟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角色,在一次深夜的营运中,偶遇了一位神秘醉汉。这场偶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彻底改变了孟中的命运轨迹。神秘醉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顶遗落的假发,更是一个充满谜团与挑战的谜题,引领着孟中一步步踏入了一个由谎言、欲望与罪恶编织的复杂网络。黄晓明在影片中饰演的孟中,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的生活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地驾驶着出租车穿梭于城市的夜晚,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乘客,却难以触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梦想。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无奇的角色,在命运的捉弄下,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孟中经历了从震惊、恐惧到逐渐接受并试图反抗的心路历程。影片对于“罪”与“罚”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到了个体心理层面,探讨了人在面对诱惑、恐惧与绝望时的心理状态。孟中的每一次决定,都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戴假发的人》以“一次意外,一顶假发,一生桎梏”为线索,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命运虽然不可预知,但人的选择与行动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自己的命运。孟中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逃避责任与后果,而是在于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自我救赎。影片的结尾,虽然留下了些许开放性的空间,却也让观众看到了希望的光芒。(编辑:明慧)
导赏:电影《来福大酒店》是一部温暖感人的作品,虽然讲述关于生死的故事,却充满了希望和治愈的力量。导演刘博文以生死交织的“癌症旅馆”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与病痛作斗争的人如何通过彼此的陪伴和支持,找回生活的力量。故事来源于导演刘博文在真实的“癌症旅馆”中生活和观察,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源自与病痛斗争的人们的真实体验。这种真实感让电影既触动人心,又让人感到温暖。但它不是一部单纯讲述病痛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热爱生活的故事。影片打破了癌症题材的传统悲情模式。利用喜剧元素与东北话的幽默,使得其在探讨沉重议题的同时,依然保持住了松弛的氛围,影片的基调却不是沉重的,而是充满了希望和幽默。它探讨了普遍的人性话题: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触动许多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黄轩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脆弱与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李清让是一个外表痞气、内心复杂的角色。他刚刑满释放,一无所有,情感上也被家人疏远。在一场他与父亲告别的戏中,黄轩以独白式的情感宣泄,展现了李请让渴望父爱、却始终未能得到的内心挣扎。而在另一场戏中,李请让为了“伸张正义”,大摇大摆地穿着花衬衫走在街上。黄轩将这种夸张与自嘲的表演方式融入角色,使得李清让的坚强与痞气充满真实感与可爱。而柳岩饰演的老板娘小琳,则为影片注入了强烈的“人间烟火”气息。她的角色充满生命力,让观众看到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来福大酒店》通过轻松却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终极命题。没有陷入传统的煽情和悲情,而是通过鲜活的角色和生活化的细节,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影片最终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论前路如何,都应尽兴而活,活得无怨无悔。(编辑:颜诗雨)
2017年
2016年
2012年
导赏:电影《1942》以纷繁复杂的人物群像展现了80年前河南大灾荒的全貌。在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民众在大旱、战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离乡背井,外出逃难,最终有300万人死于饥荒。影片以两条故事线进行讲述,一条是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逃荒路上民众的挣扎和痛苦,另一条则对准国民党政府,刻画国民党政府官员在灾难期间的失职,因此导致的失去民心和最终失败的命运。“贴近史实”是这部电影创作的基础,为了还原当年的情景,“剧组翻拍了10万张历史照片,街道两边店铺里的小摆设和1000多块牌匾全部根据历史图片设计。”在刻画灾民群像时,不仅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贴近历史,对于处于饥饿和死亡边缘人们的粗糙情感描绘更让这些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其中,由张国立出演的“老东家”有着“做人最基本的善良,狡猾但不失厚道”,因灾荒导致他从财主到难民身份的转变贯穿全片,在逃难路上卖女儿的心理和行为耐人寻味,不仅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更是对导演选角能力的挑战。除张国立外,冯远征、徐帆、范伟等冯小刚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也奉献出精彩的表演,正如导演透露的选角标准,“我会选择让我省心的,而不是让我费心的演员,这就是我和这些老朋友合作这部电影的原因。”在《1942》中,逃难的天数和离家的距离出现在转场的节点,将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变成了中国人受难的编年史,具备明确的反思基调,最终完成了情感上的救赎与释怀,颇具感染力,作家刘震云擅长运用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状和人性黑暗在片中有较好的还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普及做到了一定的补充。(编辑:刘方舟)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