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仁青

有片源
2021年
2017年
导赏:影片《十八洞村》是一部十九大献礼片,影片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故事背景,通过主人公杨英俊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过程中发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的过程,反映当代农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在以往的扶贫题材影片中常常以扶贫干部为主要描写对象,而该部影片将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影片虽然表现人物小群像,但有一些人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片中的小南瓜不仅是个残障儿童,更重要的是小南瓜就是老杨家的“穷根”,老杨家因为要给小南瓜治病而被拖入贫困户的行列,体现了贫困农民的生活窘境,小南瓜的设定源于人物真实原型,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影片以唯美主义的风格展现了诗意田园山景图,运用航拍技术将十八洞村的地域特色描绘得丰富和多元,在视觉效果上以蓝调和暖调为主,水以田为居,天以水为镜,水光山色,浑然一体。同时影片融入诸多民族元素,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如苗鼓、苗歌、少数民族服饰的使用,“绝交酒”“团结酒”“血酒”等传统民俗活动仪式的呈现,细腻地呈现了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民族价值,呈现出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影片在谱写田园牧歌的同时,反复出现杨英俊在如画的山水梯田中插秧的镜头,强调土地的象征意义。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不仅是生存之本,更代表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依恋,杨英俊年轻时本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却因为家里分到的几亩田地选择回到寨落当农民,又因为土地重新燃起脱贫致富的希望,土地与人物命运相互交织,最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杨家通过填土造田等实际行动改善了土地条件和生产条件,从而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土地不再是束缚乡村发展的枷锁,而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真实载体,体现人与土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辑:州文)
2014年
导赏:《西藏天空》聚焦西藏民族解放历史,以两位西藏青年40年余年的恩怨情仇为故事主线,浓缩再现了西藏近代史上的沧桑巨变。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贯穿西藏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聚焦西藏和平解放及其曲折过程、民主改革运动的开展与深入、新时期改革开放这三个当地最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导演傅东育和编剧阿来在剧本创作阶段希望《西藏天空》能够相较同类题材影片有所深化和突破,在充分掌握西藏史料的基础上,他们选择尊重西藏近代史进程中的复杂性,并将这种复杂性通过主要角色的命运起伏来加以展现。《西藏天空》除了拥有横跨宏大的历史架构外,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音乐和在西藏取景的瑰丽自然风光为影片增色不少。片中呈现的旧西藏宗教仪式以及对农奴施加的“酷刑”令人震撼,其中,普布因为犯错要被挖去双眼,当他被施以石刑的时候,旧西藏世袭贵族少爷丹增用装病的方法救下了他,但由于受了刑,脑部始终有血块导致一直头痛,最终解放军用手术解除了他的病痛,血块也是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的隐喻,最终农奴头脑中的枷锁被打破,成为了真正有尊严的人。这部电影尽管在商业上并没有太多惊人的表现,但在导演的艺术个性表达上将涉及中国西藏地区题材的电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了极具特点的国产电影。正如导演赵宁宇所言:“《西藏天空》这部优秀的中国西藏题材作品中,开始有更多的藏族电影工作者参与、进步,能够更好地独当一面,这无疑对繁荣整个中国电影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导赏:《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一部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桥梁的影片。它不仅是一部视觉震撼的商业大片,更是一次对经典文学《西游记》的深刻现代诠释。在郑保瑞导演的精心打造下,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电影工业实力的窗口。影片的故事内核忠实于原著,同时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唐僧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圣僧,而是一个经历挫折后更深刻理解取经意义的青年。他的坚持和牺牲,体现了对信仰的执着和对众生的慈悲。孙悟空的形象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在面对白骨精的挑战时,他的选择和转变展现了角色的深度和成长。白骨精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巩俐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度,她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转变,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白骨精的形象设计,从黑与白的对比到飘逸的造型,都体现了美术总监傅鸫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创新。影片的视觉效果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特效团队的精心制作,让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无论是白骨精的洞穴,还是孙悟空的花果山,都展现出了魔幻而真实的世界。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特效制作上的进步。在文化层面,影片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和叙事风格。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作品。影片中对《西游记》的个性化改编,以及对佛教普渡众生和世间轮回思想的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后现代改编,体现了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创新。它通过简化叙事结构,强化角色形象的人性挖掘,以及对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成功地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这种改编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部电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探索和创新。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实力,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元素的电影,无疑为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编辑:赵敏)
2013年
剧情:  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故事,这是一种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精神写照,这是一位将军用36年在藏区写下的血浓于水的史诗,这是一篇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不朽篇章,让我们知道,在这片广袤的高原,有这样一种精神,始终将我们心手相连,只因我们是一家人。   影片根据李素芝同志的真实事迹改编,节选李素芝同志众多优秀事迹中的片段,为观众朋友们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优秀军医,从而向观众讲述一个真心、真诚、真爱的温暖故事……   大年三十,就在西藏军区总医院藏北牧区巡诊就要接近尾声时,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偶然与曾在20多年前救治过的藏族汉子民宗重逢,民宗对李素芝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在临别的时候,这个纯朴的藏族汉子特地起了个大早,用自己的心意和诚意为李素芝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双皮手套,使得李素芝唏嘘不已,深感藏族群众的爱戴与自己所肩负使命的重大。   在赶回拉萨的途中,李素芝接到消息,此时正在嘎啦哨所举行的一场高原婚礼中,新娘突然发急性高原病生命垂危,李素芝连忙赶往哨所。与此同时,远在大连的妻子郭淑琴和女儿李楠正为李素芝终于能回来跟她们过一个团圆年,而欢天喜地地准备着。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李素芝仍然无法赶回来过年的电话。这让从未开口叫过“爸爸”的李楠对父亲的“积怨已久”集中爆发,并扬言一定要到西藏去找李素芝“算账”。   李楠与母亲飞到了拉萨,在对父亲的厉声控诉之后,被李素芝命令必须随同父亲一同参加马上来临的“大假巡诊”。   巡诊路上,李素芝无意救起了一位患有重度结核病的少年贡布,并得知贡布还有好几个表姐弟也都身患重病。李素芝带领医疗队赶到贡布的叔叔扎巴家,却意外发现,扎巴的妻子白珍竟然是自己20年前没能治好的女孩卓玛的姐姐。卓玛是李素芝到总医院后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没能救活卓玛,成为李素芝20年来一直抹不去的一块心病。白珍认为是李素芝医死了卓玛,拒绝让孩子们接受李素芝的治疗。为此李素芝不惜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门恳求,终于用诚意打动了这家人,不但治好了孩子们的病,并亲手为白珍的女儿松江接生下一对双胞胎。   以此为例,一路上藏族群众对父亲的爱戴,以及李楠亲眼目睹到的父亲为藏族群众,为官兵付出的种种善举,心中对父亲的误解逐渐消融。同时,李素芝也在这次巡诊过程中发现藏族同胞的肝病发病率高的问题,为此,他特地将肝脏移植的手术提上日程。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巡诊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李素芝却因严重的阑尾穿孔而倒在了巡诊的路上,同时,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更是让他悲痛欲绝,这一切无异于对李素芝身心的双重打击。然而为了更好的完成全肝移植的手术准备工作,李素芝依然强忍悲痛坚守着工作岗位。   手术当日,在经历了6小时55分的漫长等待,李素芝终于再一次创造了高原上的世界医学奇迹,实现了西藏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在手术成功的一刻,全场欢腾,李楠也高兴的和父亲拥抱在一起。此时的李楠,心中再无对父亲的半点怨恨,而把父亲当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最后,李楠继承了父亲的志愿,去边防哨所当了一名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