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Lihua Wang

有片源
1988年
1985年
导赏:相较以往的农村改革电影,《迷人的乐队》不再停留在反应农村生产组织和分配的改革,而是深入当代农民生活观念的变化。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的凤翔乡龙岗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开头,几个农民模样的人在城里乐器店里硬是买了一大堆高档乐器,开口就是暴发户的强调,这一幕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引人深思。这些看似不懂乐器的农民,实则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不畏人言,不惧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懂就学,没甚丢人”的朴素道理。影片巧妙地穿插了三对恋人的笑料和乐队学习的场景,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具乡土质感,各有性格特色。村委会主任辛天喜(何伟饰)是乐队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倾注了巨额的资金与满腔的热情,为乐队的创立与发展贡献了核心力量。女乡长李春芳(周虹饰)是天喜的儿时同学,两人之间有条若隐若现的感情线索。春芳一开始对办乐队不看好,甚至曾持反对立场,想维传统稳定的旧生活,有着心理上的“惰性”,却逐渐被乐队取得的成就感染,最终成为了乐队的坚定支持者。果农曲立新和渔民张魁武是乐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曲立新偷偷学吹小号,却因妻子的误会而陷入困境;大龄单身的张魁武则与乐队里的邻村姑娘魏莹发展出了情缘,却受到农村里的流言蜚语的困扰。由此揭示了农村青年在追求爱情和事业过程中的种种不易,进一步突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迷人的乐队》虽然采用了轻喜剧的样式,但是不一味地铺陈噱头笑料。导演王好为着力发掘了农民社会、家庭生活内在的幽默感,追求一种朴实、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乐队与城市歌舞团的演奏进行对比,突出了农民乐队的质朴和纯真;将人物前后的行为、思想、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她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转变。证明了农民乐队不仅是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大时代中农村变革的生动写照。(编辑:明慧)
1984年
导赏:《二十六个姑娘》是第四代导演黄健中导演的一部剧情类女性电影。黄健中的导演的作品涉猎广泛,展现人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复杂面貌,尤其在性别视角上,他的作品显著地倾向于女性话语的强化与展现,这一倾向是基于他对女性在社会变迁中角色与命运的深切关注。在黄健中的镜头下,女性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二十六个姑娘》是黄健中导演早期的一部作品,这一时期,他共执导了包括本片在内的八部现实题材电影,这些作品无一不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一背景下,《二十六个姑娘》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团结与自我救赎的故事,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影片以1980年代初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性格迥异、背景多样的年轻女性,在共同经营一家油站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如何放下个人恩怨,携手并肩,最终不仅保护了油站安全,更确保了下游城市免受洪水侵袭。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女性力量的直接颂扬,也是对集体主义精神与女性互助精神的深刻挖掘。在黄健中的镜头下,这些姑娘们的形象被赋予了超越性别的普遍意义,她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成为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二十六个姑娘》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女性作为弱者或牺牲品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了她们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影片中的女性,无论是面对内部矛盾还是外部危机,都展现出惊人的自我解救能力。这种能力,既源于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追求,也离不开同性间的相互扶持与理解。在洪水来袭的紧急关头,姑娘们放下私怨,共同应对挑战,这一转变是对女性团结力量的诠释。(编辑:婧怡)
1982年
柯棣华大夫
柯棣华大夫

演员/

类型:剧情/
剧情:  1938年,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40年,他几经周折,来到抗日前线晋察冀,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持久战的理论,决心为抗日烽火再加上一把柴。一天晚上,正在洗脚的柯棣华大夫因过度劳累,脚还泡在温水里,就靠在土墙上睡着了。房东郝大娘看见了,连忙为他卷起裤腿,擦干了脚。柯大夫醒来,面对这慈母般的老人,用不太纯正的中国话激动地叫了声:"娘!"这时,正好爱国华侨陈医生端来亲自做的鲜鱼汤和用警卫员王小虎打来的鸟做成的烤雀肉。一时间,在这亿小小的茅台里,洋溢着中印人民热烈的情谊,驱散了初春夜晚的寒意。      在白求恩护士学校任教的柯棣华大夫,得到女教员霍青鸾的协助,开始编写外科教学教材,还承担起白求恩和平医院首任院长的重任。在医疗设备奇缺的条件下,他们为伤病员做了各种外科手术。日寇进行大规模扫荡,医院暂时转移到山洞里。由于敌人封锁,他们困难重重,粮食也所剩无几了。这时,柯棣华院长因到山下抢救战士和乡亲,又累又饿晕倒了。大家都为柯院长的健康担心,最焦急的还是警卫员王小虎。      一天,王小虎在挖野菜时发现一只野鸡,忘记了一切。他终于抓住了野鸡,自己却被巡逻的日军发现,不幸牺牲。不久,柯院长陪同伤愈归队的战斗英雄周泰山到小虎坟前告别。霍青鸾拿出一包黑豆给周泰山路上充饥,告诉他,这是马号班长在反扫荡期间担任炊事员时,每顿给小虎留的口粮。这件事,震动了柯院长,他知道,小虎生前经常给伤员捉鱼打雀,自己却忍饥挨饿。八路军战士舍已为革命的行为,不断引起柯院长的深思。粉碎日寇的扫荡之后,广大军民在焦土上重建家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人们都没有将柯棣华院长当成外国人。他自己也正在慎重考虑着两件大事:一是外国人能不能和中国姑娘结婚?二是外国人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逐渐成熟起来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与女教员霍青鸾互相倾慕,结为终身伴侣,并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12月9日,32岁的柯棣华大夫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为中印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一曲颂歌。
1981年
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