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中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美是没有阶级性的。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自此,一个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中国电影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当时的流行词)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故事背景虽然集中于生产性的纺织工厂,但是“时尚”超越了“劳动”成为女性共同体的内核,无论是劳模、大学生还是乡下人,阶层的差异被对时尚的追逐所擦抹。《街上流行红裙子》对时尚的敏感度不仅仅是在以“红裙子”为首的时装上,影片的片头引入也是别具特色:一双手敲击着键盘,在当时最尖端、最科技、最时尚的电脑屏幕上,打出了“明年……将流行什么”,此时节奏不断加强的背景音乐也提示着一种“时代感”,由此引起了对“街上流行红裙子”的主题叙述。影片围绕模范女工陶星儿的思想变化,将人们对心灵美、行为美的追求与对外在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反映了纺织女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了时代进程中新旧思想之间的斗争,再现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感受与认识而逐渐得以完善的过程。
1959年
换了人间
换了人间

编剧/

导演:吴天/
播放正片
剧情:在万恶的旧社会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的岁月里,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魏大爷的家乡已经不能在生存了。他逃荒来到了矿上做了一名普通的矿工。与他朝夕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伴,在逃荒的路途中,因饥饿疲劳过渡而死在了路上,魏大爷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亲手埋葬了老伴,并带着自己的女儿秀兰,在矿上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魏大爷含辛茹苦把秀兰抚养成了一个聪明,漂亮、懂事的姑娘,他非常的喜爱秀兰,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他希望女儿将来的生活不要像他一样吃不饱,穿不暖,他希望女儿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在矿上生活的这数千个日日夜夜中,全家人对矿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很辛苦,但在这辛苦之中有很多的乐趣,女儿秀兰也跟矿工小玉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魏大爷便把女儿嫁给了小玉,并嘱咐小玉一定要让秀兰幸福,小俩口恩恩爱爱的在一起生活着,不料没过多久,矿里发生了瓦斯爆炸,小玉去找日本人评理又惨遭日本鬼子的杀害,这甜蜜过后的不幸给这个本身就不容易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秀兰整天以泪洗面,魏大爷更是老泪纵横。过了一段时间,秀兰又与矿工何正刚结婚,本想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不幸之神似乎份外关注这个家庭,可恶的瓦斯又夺走了何正刚的性命,秀兰痛不欲生,决心回山东老家,她走后,魏大爷也被日寇抓走了。从此父女俩失去了联系。解放后,光明终于来到人间,她的女儿淑芬在矿山参加了矿灯室的工作,当秀兰再次采到矿山时,新的工厂,新的建筑,新的生活使她几乎认不出来了。在市委的领导下,瓦斯终于被驯服了,秀兰和万青在遇难中建立了爱情,她的女儿淑芬和江明也结了婚。魏大爷一家终于幸福地团圆了。
1958年
剧情:1947年秋,国民党匪军侵占辽阔的昌潍平原,据守潍河东岸赵庄的武工队坚持作战,形势危急。武工队长马汉东在战斗中伤重垂危,他命令通讯员小陈赶快回河西司令部送信:陈兴叛变,我们的队伍遭到很大损失,要求上级赶快派负责干部到河东整顿队伍,坚持斗争。小陈立刻动身。他要经过敌占区,要渡过被敌人封锁的潍河。小陈是在潍河边上长大的,凭着道路熟、识水性,顺利地到达了河西。刚上岸就被叛徒陈兴盯住。在短兵相接的斗争中,陈兴中弹负伤,小陈乘机急奔陈庄。自从河东发生战斗后,小陈的父母惦着河东的战友,派小儿子小佳到外面探听情况,恰好碰到急于去司令部送信的小陈,小陈就把当前的敌情告诉了小佳。可是陈兴并没有死。他随即带还乡团到小陈家搜查。他们抓不到小陈就把小陈的父母和弟弟带走,严刑拷打,但仍得不到小陈的下落。于是他们释放了小陈的父亲,企图用他来做钓饵。司令部决定派姚队长和杨副队长到河东去,因为没有熟悉河东道路的人,只好仍派小陈领路,在非常疲倦的情况下,小陈向上级保证:一定在天亮前把姚队长等送过河去。他们到达渡口,但藏在芦苇里的小船不见了,姚队长等又都不会游水。小陈急中生智,回去找父亲帮忙。小陈踏进家门,见家里乱七八糟,父亲情绪沮丧默坐屋里。小陈顾不得询问,忙把送干部去河东恢复武工队的事告诉了父亲,老人转悲为喜,欣然动身。天气寒冷,河水湍急,沙滩上姚队长和小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地主还乡团企图以小陈的母亲和弟弟来软化小陈,陈母和小佳虽然受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毫不屈服地叫小陈拿出勇气,为死难者报仇。地主陈老五疯狂至极,竟将陈母和小佳打死。血的教训,更坚定了小陈杀敌报仇的决心。小陈为掩护父亲和姚队长过河和陈老五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小陈毅然跳入波涛翻滚的河中。不久,河东武工队展开大反攻,小陈和他的父亲又参加了这场战斗。最后消灭了全部敌人,获得了胜利。姚队长每回忆起这场战斗,就想起当时参加战斗的英雄和宁死不屈的英雄家属。
1956年
1955年
剧情:小学生罗小林,是个少先队员。他很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一遇见了,就得看个痛快,而忘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因此,他每天往往不能按时做功课,有时还误了事。这一次的算术考试便得了两分。有个星期日,他和同学王秀琴、刘惠兰、魏家明本来约好与工人叔叔一起游园。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位同学都来到了北海公园的门口。可是,贪玩的罗小林还在路上一边踢球一边玩,皮球跳上了人家的水果摊,碰掉了摊上的水果。罗小林几乎是把游园的事给忘了。他被路边的小金鱼缸吸引,又看着不走了。三位同学急忙来找到了他的时候,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钟头了。工人叔叔没有责怪罗小林,他们一起划船、唱歌,玩得很高兴。工人叔叔刘文贵鼓励罗小林要改掉这个贪玩的毛病。罗小林真听工人叔叔的话,回家后定了作息时间表,他要开始锻炼自己按时做功课、按时休息了。罗小林开始锻炼的第一天,是15号。他起床特别早,上学也没有迟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想仰着头走路,就不会看见街上的新鲜事了,哪知一下撞着了对面来的人。他改成低着头走路,凑巧又看见了卖金鱼的。但是,他记起了自己今天是在锻炼,没看多久便回家按时做功课了。这一天的锻炼成功了,罗小林心里真高兴,他在月份牌上15号的周围画上了一个大红圈。第二天,他的三位同学听到昨天罗小林的锻炼成功了,都很高兴。当天,罗小林回家时,真是不东张西望。这时,突然有一架起重机开来停在马路上,又引起了罗小林的好奇心。他想,看一看或是把起重机画下来吧。哎呀!他刚拿出画本,起重机开走了。他一个劲地跟着起重机追,一直追到工地上。等他看清楚画完了起重机,才猛然想起自己还要按时做功课呢!他抬头一看,太阳已落山了。他着急了,拼命跑回家。妈妈和妹妹已吃过了晚饭,在灯下等他。这时,罗小林的心里是又惭愧、又痛恨,今天的锻炼失败了。他在月份牌16号上,狠狠地画了个大叉。夜深了,罗小林还眨着困倦的眼睛,在灯下赶做功课。这都是贪图画那架起重机的结果。第三天,三位同学都知道了罗小林昨天的事。三位同学在一起商量怎样来帮助罗小林。后来决定每天派人送罗小林回家,并约他晚上七点钟到王秀琴家里来集体温习功课。罗小林表示,愿意和大家集体温课,但是不要人送他回家。这一天,罗小林是按时回家了。但是,当他准备去王秀琴家温课的时候,他发现妹妹手里拿着一本新画报,画报的封面上,就印着自己的好朋友——工人叔叔刘文贵的照片,他想看了画报再去温课,就从妹妹手里哄来了画扛,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哪知又耽误了学习的时间。罗小林非常灰心,这两天的锻炼都失败了。他的妈妈在一旁劝导他,要他仍旧去温课,他才又有了一点勇气。当他正要动身时,同学王秀琴和刘惠兰找他来了。罗小林心里很惭愧,他偷偷躲到床底下去了。两位同学把他找出来,又热情地鼓励他,罗小林才高兴地和同学们一块温课去了。这几次的失败,更激起了罗小林锻炼的决心。第四天,调皮的魏家明和一个同学拿了张假电影票给他,看他去不去看电影。罗小林不听他们的谎话,他满怀信心,按时回到家里。他的锻炼终于成功了。罗小林在月份牌的18号上,画了两个大红圈,然后愉快地开始做功课了。罗小林是个坚强的孩子,他在工人叔叔、同学和妈妈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了一个按时作息的好学生了。影片也告诉那些与罗小林差不多的小学生们,都应该和罗小林一样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