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安

有片源
1986年
导赏:《T省的八四、八五年》是由杨延晋导演的“政论片”,这部影片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一桩经济诉讼案,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不同观念的冲突与并存,探讨了人治与法治、解除劳教的人员该如何回归社会、公民该如何树立法律意识等问题,体现出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片中,导演杨延晋设置了两条叙事线,一条围绕着程戈、郭刚和马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以法庭上的“对战”作为主线。另一条,则展示T省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事件和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两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发人深思。作为T省机械总公司一厂厂长的程戈,和机械总公司签订合同承包每年亏损40万的一厂,担任一厂法人代表,为期两年。在他接手后引入新的管理办法,通过改革一厂扭亏为盈,除了上缴各种税收外,还为工人们安排了浮动工资和奖金,工人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机械总公司的一些老领导却认为他过于激进,提前解约,撤销程戈厂长职务。程戈为此把机械总公司告上法庭。在展示程戈的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受阻的同时,导演还设置了C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的角色,并将他已被内定为下届院长人选的信息提前告知了观众,使观众对角色的选择有了期待。在面对“歪风邪气”、“滥用职权”、“破坏队伍纯净性”、“无视上级”等总公司给出的毁约理由时,程戈从事实出发进行反驳,而郭刚则从普法的角度维护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判决结果得到一致好评。影片直面创作所处时期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时至今日依旧具有反思意义。(编辑:方舟)
1985年
导赏:《夜半歌声》现存有三个版本: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版本,以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5年杨延晋导演的版本,继承了前一版的革命气质,同时又加强了爱情叙事主线,让爱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升华;1995年于仁泰导演的版本,在故事中弱化了强烈的抗争主题,着重于描写爱情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影坛经典历经半个多世纪,被反复翻拍,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为之着迷。在视觉风格上,1985版《夜半歌声》调用了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景和照明风格。影片伊始,深邃的夜幕与身着洁白长裙的晓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手中的红玫瑰鲜艳如血,与周围的黑暗形成尖锐的冲突。晓霞如同幽灵般在空寂的街道上游荡,仿佛随时都会被无尽的夜色吞噬。当晓霞步入丹萍曾辉煌演绎的舞台,一方黑色灵柩突兀地横亘于舞台中央,一束惨白的聚光灯投在她泪痕斑斑的脸庞,而她周围是骇人的阴影,极致的光影对比,塑造了一幕凄美悲怆的视觉奇观。同时,布景的平面化和绘画感剥夺了场景的三维深度和活力,与晓霞精神世界的迷失形成了呼应。在这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凌虚世界中,一切都显得虚幻而无力,正如晓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后的迷茫与彷徨。此外,影片还通过摄影和剪辑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怖感。比如瘦弱的晓霞劈砍牛的一幕,牛身上一道道鲜红的砍痕与晓霞疯狂的面部交替出现,通过交叉剪辑和加速剪辑的手法,观众的感官被推至极限,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劈砍的力度和晓霞内心的绝望。在影片结尾,导演运用了大景深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全城人民手持火把,如同一条火龙涌向阁楼,企图烧死藏匿其中的“鬼”。这一幕场面宏大,火光与夜色交织,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人群的愤怒与恐惧在火光中被放大,而阁楼中的“鬼”则成了这场集体狂热的牺牲品。但是,影片没有让丹萍和晓霞的爱情故事走向决然的苦情,虽然两人最终葬身火海,但它们的爱却得到了永生。在中国悲剧中,很少表现悲痛欲绝的激情,它往往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性,这种中庸哲学使中国的悲剧无法表现彻底的毁灭,它总是借助于超凡的神话力量或人为的外力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梁祝》中的男女主人公化为蝴蝶比翼双飞,虽死犹生。在《夜半歌声》中,丹萍和晓霞在烈火的燃烧中却仿佛没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相拥相吻,到达了超现实的极乐之境,也因此,影片达成另一层意义上的“大团圆”,实现了一种平衡、圆满和超脱的心境。(编辑:王梓苡)
1957年
剧情:金泉山是一个古老闭塞、贫困落后的山区,在这里,传说有只金凤凰,只要凤凰飞出来,人们就有好日子过,可是人们尽管这样传说,就是看不见凤凰飞出来。金泉山住着李、吴两庄人,山里长年闹旱,为了争水,两庄人结下了世仇。李庄有个童养媳王金凤,她的未婚夫早已不要她了,但是她的公公、婆婆瞒着她,想继续留下她替他们当牛做马。农业合作化在金泉山区展开了,山里来了个女指导员王琦,她很关心金凤的命运,当她将金凤家的实情告诉金凤时,金凤的幻想破灭了。王琦为了搞好李、吴两庄的团结,开了一个联欢晚会,鼓励金凤上台唱了一支童养媳的山歌,引起了庄里人不满。人们纷纷议论,说童养媳怎么能上台唱歌,有损族规,没有家教。金凤回到家里还被公公李天臣痛打了一顿。后来她上民校又遭到二流子李小毛的嘲笑,金凤再也不敢出门了。 新富农李远民眼看合作社就要办起来了,将要影响到他的经济利益,这时正好李小毛想娶金凤,他就借钱给李小毛,并替李小毛向李天臣说亲,他企图以此拉拢群众办“小社”,反对两庄合作。当金凤听到公公要卖她时,她勇敢地起来反抗,在王琦的支持下,她取得了胜利。吴庄有个村干部吴桂生,早就爱上了金凤,金凤也对他有意,但由于两庄的水仇血债,他们彼此都不敢表示相爱。为了李、吴两庄的合并办社和建筑水库的资金,王琦动员大家上山砍柴,派金凤担任队长。到了山里之后,金凤连夜替队员们磨刀、洗衣,李小毛企图侮辱金凤,又唆使副队长勾引金凤,蓄意搞垮金凤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她抬不起头来。这时,草堆突然起火,金凤奋不顾身去救火,受了重伤。金凤伤愈之后,一天夜里,在为社里看守机器时,与吴桂生终于见面了。不料,此事被快嘴女人发现,她跑去告诉李远民,群众知道后都纷纷指责金凤行为不轨,还威胁李天臣赶走金凤。金凤毫不屈服地毅然离开了家。李远民为了挑拨李、吴两庄的团结和阻挠办社,他和李小毛等人偷偷地将自己李庄塘里的水放到吴庄的田里去,嫁祸于吴庄,并诬称金凤被吴庄人拐跑了,企图挑拨李庄人与吴庄人械斗。金凤不顾生命危险前去阻止,几乎被人们打死。在最危急的关头,王琦与公安人员赶到,平息了这场械斗。李远民的破坏行为被揭发,金凤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当了合作社主任,并公开了和吴桂生的爱情关系。美丽的金泉山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从此以后,金泉山下歌声传,歌唱人间有了真凤凰。
1951年
1948年
1947年
导赏:《一江春水向东流》由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现实主义作品的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作。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展现了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真实面貌,痛斥了当时复杂、多样的社会坏境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影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部分,围绕爱情主题和家庭离散展开,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推进了素芬与张忠良母亲在沦陷区的悲惨生活、张忠良在国统区腐化堕落、张忠良的兄弟张忠民等爱国师生抗日三条故事线,批判了受战争影响,从一腔热血积极投身抗战的壮士堕落腐化为抛妻弃子、背信弃义的男人形象,揭露了战争期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旧社会上流阶层。片中场景涵盖上海、湖北、重庆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展现出广阔的时代社会背景。一些纪录片中抗战场景和城市街景画面的运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影片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容置疑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引发观众更深层的情感共鸣,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也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故事中,主创们还借助于南唐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美学意境,将传统中国审美特质与电影创作手法相结合,深化了影片的创作主题,呈现出独特的悲情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