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有片源
2008年
导赏:《耳朵大有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的东北小城。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转折,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记录了一位名叫王抗美(范伟饰)的普通退休工人的日常生活。王抗美,一个耳朵大、面相和善的中年男子,他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境:退休金的缩水、家庭的经济压力、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这些看似琐碎却无比真实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基础。导演张猛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通过对王抗美日常生活的细致捕捉,如他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与邻居的闲聊、在家中独自修理漏水管道等场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坚持。影片中的王抗美,虽然面临着种种生活的不易,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他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将生活中的苦涩转化为自我调侃和幽默的源泉。无论是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还是在遭遇外界的冷遇时,他总能用一句句幽默的话语化解尴尬,甚至在自我解嘲中找到一丝乐趣。范伟在《耳朵大有福》中的表演,堪称其演艺生涯中的一次巅峰之作。他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将王抗美这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既展现了角色外在的幽默与乐观,又深刻挖掘了其内心的脆弱与无奈。影片中的笑点,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悲悯。王抗美的幽默,不是简单的逗乐,而是对生活无奈的一种深刻反映,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自我释放。这些笑点,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另一面则是生活的沉重与辛酸。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愉悦,更多的是对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思考。影片的结尾,王抗美在寒风中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象征,也是对无数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这一画面,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更是对观众的一次心灵洗礼,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编辑:明慧)
1992年
1990年
剧情:  1941年12月8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翌日,驻沪日军突然闯入上海租界区,包围了《远东周报》编辑部。掌握着日蒋和谈纪要等绝密情报的美国记者加尔逊,在突围时身负重伤,躲到某教会医院的美国医生哈曼家中,并通过哈曼向美国政府求救。美国政府委托国民党当局营救加尔逊。   国民党为了讨好美国政府,以得其经济和军事援助,表面上虚张声势地派遣了有刘建丰、陶侃参加的特工部队,随同美国特派员科迪上校到上海营救加尔逊,暗地里却派高级特务陈裕泰潜入上海,指示其地下组织勾结驻沪日军破坏营救计划。因此,当营救小分队刚刚空降到上海郊区,即遭日本宪兵袭击,刘建丰、陶侃被俘,科迪自杀殉职,其余队员均遭杀害。共产党上海地委以为加尔逊被日军捕获,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决定派沈崇明、杜忠义等人去日本宪兵司令部营救加尔逊,却意外地救出r刘建丰和陶侃。刘、陶二人出狱后,来到了哈曼医生家,发现哈曼已被杀害,找遍住宅也未见加尔逊踪影,却从影集中发现了一张哈曼与宋定一医生的合影。他们赶到宋定一的医院,遇到了先行到达的沈崇明和杜忠义。 双方相持不下,刘建丰权衡利害后同意阱作。躲在哈曼家密室中的加尔逊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哈曼家已被日军把守,即以日本将军的孩子作人质逃出了魔掌。刘、陶在寻找加尔逊的过程中屡次遭人暗算,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联络人赵春兰小姐就是谋杀哈曼的凶手,终于有一天,他们自己也险些葬身于赵春兰的枪下。在沈崇明、杜忠义的指点下,刘认识到自己组织的丑恶、黑暗,决定与共产党联手行动。当他们终于找到加尔逊时,日军已将他们团团围住,并疯狂地发起攻击。沈崇明、刘建丰掩护杜忠义、陶侃、宋定一等人抬着加尔逊艰难地突出了重围。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卖国嘴脸的刘建丰毅然弃暗投明,跟随沈崇明护送加尔逊离开上海,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