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溪

有片源
1994年
1989年
导赏:电影《商界》改编自同名小说,是著名导演胡炳榴继“乡村三部曲”后推出的作品。影片以改革开放的广东商界为背景,把公司发展中各类矛盾和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反映,演出了一场场悲喜剧。由于片长所限,影片以上、下二集的形式进行放映。在上集故事中,导演着重表现商业领域出现的利益争夺。由张丰毅出演的“穗光公司”领导张汉池表面风光,但压力重重。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日子很艰难,莫名其妙被推上总经理的位置身不由己。”在考虑到群众的奖金、股东的效益后,他不惜铤而走险瞄准新兴的电脑市场,准备购入150台电脑大干一场。在“穗光公司”老板张汉池这条故事主线之外,导演还设定了“东喜木器家具厂”总经理廖祖泉、“倒爷”曾广荣和银行信贷部主任罗泰康三条故事线。通过描绘“倒爷”倒买倒卖的过程和银行对贷款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公司之间的贸易活动等内容,揭示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市场的情况。《商界》上半部分将几位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社会关系交代给了观众,围绕着购买电脑事件,不断引发冲突,也使主人公们的“困境”以及在压力下的行为动作展现了出来。影片中角色形象较为立体,主人公们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对观众了解角色产生帮助。例如银行信贷部主任罗泰康在家中被妻子指指点点,还暗指他与同事有私情令他烦恼不已,放贷后的各种危机也让他坐立难安。这些“弱点”的刻画让角色避免了标签化和扁平化,更加贴近观众。作为主演的张丰毅和陈宝国有着精彩的对手戏,两位坚守商业规则的总经理如何解决棘手的难题也成为《商界》下半部分要展示的内容。(编辑:方舟)
导赏:电影《商界》下半部将“穗光公司”老板张汉池、“东喜木器家具厂”总经理廖祖泉、“倒爷”曾广荣和银行信贷部主任罗泰康几个主角的最终命运做了交代,对受贿、倒买倒卖、利用汇率扰乱经济秩序等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穗光公司”总经理张汉池为了做成大买卖,扭转资金短缺的情况决心铤而走险,动用购买设备的美元去购买豪华大巴,通过伪装贩卖到外省获得不错的收益。一直想要盖酒店的廖祖泉遇到从香港过来的亲戚投资,满足了他的愿望。曾广荣的妻子与他兄弟之间感情纠葛被发现,最终导致了兄弟关系破裂。《商界》下半部勇于揭露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广东地区的一些乱象,揭露了目无法纪、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气。在片中,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将公司调查报告直接交给了利益相关人,直接违反了纪律。为了获得贷款,一些“倒爷”也通过在饼干盒里藏钱等方式贿赂银行工作人员。一些不法商人居然可以动用关系,安排运输机将走私的冰箱、录像机运往北京,并收取费用。“穗光公司”总经理走私豪华大巴闯过检查站,他的司机也趁机偷运手表到外省。这些情节的揭露极具批判意义。从影片的结尾来看,导演胡炳榴较为悲观,对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张汉池无奈离职,“倒爷”曾广荣不仅与兄弟反目,还和妻子有了很深的隔阂。廖祖泉最终获得投资,自己的父亲却在家中过世,爱慕他的女助手独自前往国外生活,最终只得无奈的独自站在即将盖成酒店的工地上。受贿的银行信贷部主任罗泰康最终难逃罪责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几位主角结局悲惨,在设定上没能给观众一个光明的结尾,说教意味较强,成为了一个遗憾。(编辑:方舟)
1982年
导赏:《逆光》是被誉为“电影诗人”的丁荫楠导演的代表作,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初几个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与爱情。他们或流连于都市文化的纷乱,或不断反思自身思想的愚昧与局限,或努力与阶级差异相抗衡,或坚守着内心的纯良和真诚。他们彼此认定,互相依靠,交叠出新时期中国青年的不同精神风貌。影片横跨当下、过去与回忆三个时空,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使人物不断相遇与重逢。年轻人在上海的街道中穿行游走,用自己的身体抚摸着城市的肌理,被经济浪潮裹挟迷失,又尝试在洪流中抓住自己珍视的文化知识与赤子品格。本片的摄影极具特色,人在城市中流动,镜头中的景象也流动着,细雨、斜风等意象推动着情绪的变化,笼罩在雾中的城市、摇晃的街头、逆光景象、无主体的画面,与影片所揭示出的生活偶然性相应和。本片并不意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通过人物的相遇与情绪的流动自然向前。以叙事者苏平和表姐的回忆作为中轴线,影片完整串起三对情侣间的情感互动,四条线如经纬交织,紧紧缠绕又各自明晰。廖星明与夏茵茵、苏平与表姐这两对人物关系互相推动又形成镜像,年轻的人们在城市中相遇,相似的追求与价值观使他们一眼在人群中认出彼此,他们依偎取暖,或并肩前行,或在无奈中堪堪错过。台词的诗意是《逆光》的又一鲜明特征,片中主角发人深省的感慨一句接一句,这与廖星明才华横溢的人物形象相符,同时深刻了影片的思想内涵。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人不应困居于一方天地而过着一日囚的生活,应当抬头赶路,大胆做梦,“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影子永远抛在你身后。”(编辑:姜英杰)
剧情:姜恕和姜豪姐弟俩,在南湖乡下上中学。妈妈是队办刺绣厂有名的刺绣工人,爸爸在城里一家工厂当食堂管理员。姐弟俩初中毕业,爸爸就把他们转到城里读书,指望他们将来双双考上大学,有个美好的前途。姜父工作忙碌,姜母远在农村,因此姜恕一面刻苦学习,一面挑起家务的重担。姜豪淘气异常,常与落后同学在一起胡闹。姜恕管他不听,但想到弟弟挨打的情景,她就不寒而栗,不敢让爸爸知道。于是,她忍住苦恼,耐心帮助弟弟,期待他早日觉醒。姜父常常是接过姜豪的考试成绩就夸奖他,直到家长会上才发现他有两门不及格,曾偷改了考分。姜父感到丢尽了脸,回来把姜豪打骂了一顿,并责怪学校和老师未尽到责任。   叶老师到食堂访问姜父,而姜父出去了。她来到姜家,一进门就看到木盆里泡着衣服,床上摊着没做好的被子,缝纫机上姜豪一件待补的外衣,桌上用纸板盖着饭菜,旁边是作业本和三角尺。姜恕把弟弟锁在里屋做功课,怕别人来纠缠。叶老师目睹这一切,对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的姜恕既疼爱又同情。学校领导强调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一些教师、家长和学生却重"智"、轻"德、体",把上大学看成高于一切。下课了,周老师还把一部分同学留下做功课;晚自习,她又占用讲课。脸色苍白的姜恕,忧心忡忡地递上假条反挨批评。   周老师对叶老师的开导的听不进去,她认为这不光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涉及到老师评奖金、分房子等切身利益。她来到姜家,对姜父一番说教,姜父深感内疚,立即向孩子宣布了他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办法。一次考试,姜豪出奇地得了五元奖金,而积劳成疾的姜恕,却得了不曾有过的低分数。令人震惊的事终于发生了:尖子生姜恕在预考后病倒了,被送进医院抢救。叶老师、周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难过。   姜母从农村赶来,哭泣着埋怨丈夫不该把孩子转进城里。女儿从小跟她学刺绣,心灵手巧,是很有培养前途的呀!姜恕感到"人生第一步就失败"了,这时,传来了弟弟考上大学,明明考取清华、阿唐和小胖子都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消息。姜恕从荧屏上看到自己学习之余所做的南湖刺绣《虹》,经叶老师推荐,被当作一幅好作品,参加了全市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姜恕坐在轮椅上,叶老师缓缓推着,指着花园里的花,鼓励她要面对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生活为社会增添美和欢乐……
1980年
导赏:《雾都茫茫》是一部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惊悚电影,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流传全国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这部电影由张波和王进联合执导,讲述了刚解放不久,重庆地下党与敌特进行的一场惊险离奇的反特斗争。《雾都茫茫》的创作背景颇为曲折。1958年,作家况浩文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了中篇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后更名为《一双绣花鞋》。这部小说在1970年代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桩都市传说。小说展现了地下党在解放初期与敌特的智斗,传达了正义必胜的信念,同时也揭示了敌特的阴险与狡诈。《雾都茫茫》在风格上营造了浓厚的悬疑恐怖气氛。开篇的老更夫进入阴森老宅的场景,通过长镜头、背景音乐、昏暗的灯光和幽长的楼梯,成功地烘托出恐怖氛围。这种氛围贯穿整部影片,使观众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影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女特务林晶的形象丰富立体,她的气质和行为都充满了女性魅力,同时也体现了特务的引诱性。这种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在当时的反特片中较为罕见,显示了影片在叙事上的进步。颜世魁在影片中饰演沈兰,他以英俊帅气的形象和硬汉气质,成功塑造了一个睿智勇敢的地下党员形象。吴竞饰演的朱玉婉和朱玉雯,通过双胞胎姐妹的角色设定,增加了剧情的复杂性和悬疑感。影片不仅因其惊悚和悬疑的氛围受到观众喜爱,更因其对反特题材的创新处理而备受赞誉。它堪称是解放初期反特创作的惊险之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雾都茫茫》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反特侦破片,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通过紧张的剧情、丰富的角色刻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和恐怖的世界。(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