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

2009年
导赏:《响九霄》是丁荫楠导演拍摄于2009年的数码戏曲电影。影片巧妙运用了数码合成技术,通过嵌入丰富的手绘国画场景,将写意性表演的戏曲艺术和写实性抒写的电影艺术巧妙融合,对留存戏曲艺术的影像材料做出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作为一出新编京剧,剧本的结构、唱腔以及动作设计全是从无到有的新创。影片整体围绕清末京剧表演艺术家田际云的人生际遇展开,同时展现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等人的高尚情操,并抒发在时代风云变幻背景下坚定追求艺术彼岸的初心。《响九霄》中设置了《斗牛宫》和《蜈蚣岭》两出“戏中戏”,借田际云名伶的身份之便,展现裴艳玲唱念做打集于一身的扎实功力,同时也为塑造响九霄人物形象中的悲情元素服务。“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根,日出日落唱不尽,笑瞰这世间风云”,裴艳玲借田际云之口深情表白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人物与角色在全然的虚拟中实现了融合,共同点出这贯穿全片的精神灵魂。如何平衡戏曲假定性时空观念中的写意特征与电影逼真性的写实特征,是创作戏曲电影时无法逃开的问题。崔嵬导演曾认为,戏曲艺术片“要力求做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优美动人”,《响九霄》在此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即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将国画背景与人物形象进行融合。影片发现了戏曲的虚拟性表演与中国国画的写意性原则的共通之处,60多幅不同景致的国画削减了戏曲表演中背景的单调,使人物在前门大街、后花园、南海会馆等具体场景中穿行。此举既避免了京剧在真山真树前表演的割裂感,也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诗化意境。在《蜈蚣岭》唱段中,武松蓬头披发、蹑足潜踪而行,身后的背景不断变幻,全景与中近景交替展现他的身形与面部神态。这一行动、背景与运镜的结合,既记录了这段重头戏的身段、武功,又刻画出武松嫉恶如仇的大无畏精神,既符合欣赏戏曲表演的传统意趣,没有剥夺观众的想象空间,又充分调动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段,唤起观众心底的共鸣。(编辑:海边淡鼠)
1987年
导赏:黄蜀芹导演的电影《人·鬼·情》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挣扎与成长,深情审视女性命运。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女性主义作品,是对中国女性电影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觉醒过程的诠释。影片以戏曲女演员秋芸的从艺生涯为核心,勾勒出一位女性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交织下的复杂心境。秋芸的艺术之路是辉煌与坎坷并存的,她的成功在舞台上如日中天,但内心的空洞与痛苦却如影随形。这种强烈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女性在传统角色定位下难以逃脱的困境。事业上的辉煌无法填补情感与身份认同的缺失。《人·鬼·情》的问世,正值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进入中国的学术视野,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启迪。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电影,更是一次女性自我对话的深刻探索。秋芸的角色,既是舞台上的戏曲演员,又是她内心深处自我认同的投射,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她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秋芸在舞台上拒绝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和命运,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无法摆脱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宿命”。她对“女人应嫁个好男人”的传统观念持有怀疑,但理想中的男性形象始终未能出现,最终,她只能在自己扮演的戏曲角色中寻找那份缺失的男性力量与理想寄托。此外,影片通过对《钟馗嫁妹》这一传统戏曲故事的改编,赋予了古老传说新的生命力与情感深度。原本充满神奇与梦幻色彩的民间故事,在黄蜀芹的镜头下,被赋予了一层悲哀与凄凉的色彩,这种情感的叠加,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探讨。(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