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究竟有几层
穆牧
Mu Mu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2年
隐身博士
演员(饰 秀兰母)
/
导演:
张子恩
/
主演:
常蓝天
/
白兰妹
/
姜晶予
/
王全安
/
石国庆
/
高明
/
穆牧
/
智一桐
/
许还山
/
许敬义
/
播放正片
导赏:
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隐身博士》是导演张子恩构想的“神药”系列电影之一,影片故事情节紧凑且充满悬念。开篇便以博士多年潜心研究隐形药为引子,迅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世界。随着隐形药的研制成功,博士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本意是希望通过这一科技突破为人类带来福祉,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如博士的助手在隐形后遭遇的各种尴尬和危险,以及隐形药被犯罪分子偷去后引发的社会混乱等,逐步展开了对科技进步与人性、伦理之间冲突的探讨。这些情节不仅扣人心弦,还巧妙地推动了影片的叙事进程,使得整个故事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不断推进。博士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不仅拥有高超的科技才能,还具备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研制隐形药的初衷是为了造福人类,它能够让人类摆脱肉体的束缚,实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可能性。然而,当这种力量被滥用时,却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个体危机。影片中的犯罪分子利用隐形药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还让个体在追求自由和可能性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和危险。博士意识到其被滥用的后果,他深感自责和无奈,他选择了销毁隐形药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博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担当,也让观众思考了科技进步应该如何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和进步。影片还融合了多种商业片元素,如科幻、喜剧、动作、犯罪、爱情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此外,各种视效、音效也被巧妙运用,让观众在跟随影片的节奏时,能够感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影片的奇幻情节中。(编辑:明慧)
1986年
老井
演员(饰 喜凤妈)
/
导演:
吴天明
/
主演:
张艺谋
/
梁玉瑾
/
牛星丽
/
吕丽萍
/
解衍
/
穆牧
/
谭希和
/
李菁菁
/
丁惟敏
/
张原
/
播放正片
导赏:
《老井》是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推出的作品,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改编自作家郑义的同名小说。该片一举斩获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国际影评人特别奖三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吴天明的视听语言使用极有震撼力和隐喻性。电影开场的“定井仪式”中,村民们跪在干裂的土地上,道士摇铃诵经,红布幡在灰黄的山坡上刺眼地飘动。这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但飞扬的尘土、麻木的面孔和刺耳的铜铃声,已经道尽了村民对“水”的绝望与迷信。全片以黄、黑、红为主色调,黄土代表着贫瘠,村民的黑棉袄像沉重的枷锁,而血迹、喜字、盖头等红色元素,则暗示着暴力、欲望与宿命。作为摄影出身的非职业演员,张艺谋的表演毫无技巧痕迹,完全靠身体本能征服观众。有一场戏是旺泉背着200斤石板下山,麻绳深深勒进锁骨,脖颈暴起的青筋,脚步踉跄却始终不卸下重负。这场戏让人直观感受到,祖辈传下来的打井使命,早已压弯了人的脊梁。在打斗后满脸血污的特写中,张艺谋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他的眼神十分空洞,血水顺着皱纹流成沟壑,整张脸像风干的泥塑,趋于静止的表演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演绎出一种彻底认命的麻木。“井”在电影中不断变换角色,开篇坍塌的老井像张着血盆大口,吞没了旺泉的父亲;村民用血汗浇筑的新井,也逐渐变成吞噬生命的怪兽,村民每次向下挖掘都在重复“挖井-塌方-死人-再挖”的循环,这种无力的悲壮感在暴雨夜达到顶峰:所有人在泥浆中翻滚,俨然一幅集体受难的残酷图景。结尾刻满156个死者名字的石碑,成了竖立在黄土坡上的巨型墓碑。“死个人算甚?这山上的黄土,哪一捧没吃过人血?”老支书的这句话,揭开了拥有原始信仰的人们最悲壮的生存逻辑——用无数条命去填一口井,只为证明“我们不是窝囊废”。这种近乎残酷的坚持,亦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旺泉是传统枷锁下的牺牲品,他为了打井放弃爱情,娶了不爱的寡妇,最后变成一台“打井机器”。巧英的离开象征着对宿命的反抗,而她留下的水文资料,又暗示着科学理性终将冲破愚昧——这种矛盾正是80年代中国农村的缩影。(编辑:王梓苡)
1984年
人生
演员(饰 克南妈)
/
导演:
吴天明
/
主演:
周里京
/
吴玉芳
/
高保成
/
李小力
/
贾六
/
于中义
/
田维煦
/
温谦
/
薛白
/
薛建设
/
播放正片
导赏:
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电影《人生》,由西安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以高加林的命运沉浮为轴心,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个体困境。影片荣获第8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电影开头用黄土高原的全景镜头,直接点明故事背景。高加林两次身份变化构成主线:第一次从民办教师变成农民,第二次因叔叔当官进城当记者,最后又因被举报回到农村。这些转折暴露出80年代农村青年的困境——没有城市户口,个人理想随时可能被现实击碎。影片用具体的生活细节表现城乡差异。高加林在村里穿补丁衣服干活,进城后换上笔挺的中山装;在村里吃玉米馍就咸菜,在县城买白面馒头。最明显的是两段感情:农村姑娘巧珍给他送自家蒸的馍,城里姑娘黄亚萍带他去西餐馆。这些对比说明,高加林的爱情选择其实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取舍。也因此,高加林的形象塑造呈现出复杂的悲剧性。他既有传统文人的清高,比如他总抱着书本,连锄地休息时都在看《红与黑》,这显示他不甘心留在农村。他又带着小知识分子的虚荣,比如高加林当农民时,总在擦他的皮鞋——这双擦不干净的皮鞋,代表他对农民身份的不接受。当他穿着借来的呢子大衣在县城行走时,挺直的脊背与僵硬的步态暴露了身份认同的撕裂。这种性格的双重性在“弃巧珍选亚萍”的抉择中彻底爆发:雨夜桥头的分手戏里,巧珍的红头巾在车灯下忽明忽暗,最终化作黑暗中的一点猩红——传统道德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在此刻完成了最后的沉重表述。因而,虽然他确实有才华又努力,但虚荣心让他伤害了巧珍。电影没有简单批判他,而是用个人困境辐射出转型期的时代困境,为新旧交替的新时期画像。电影对原著的转译很有特色。书中用大量文字写高加林的内心矛盾,电影则用具体场景的蒙太奇表现:当他收到进城工作的通知时,镜头突然切到山洪暴发,暗示这个机遇可能带来危机;当他最后回乡时,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他走过的山路、野花和晨雾,这些自然景物比他离开时更清晰,说明他开始真正面对现实。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重看《人生》,高加林的困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那个在城乡夹缝中挣扎的身影,既是个体在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标本,也是整个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微缩镜像。当片尾德顺老汉含着烟袋说出“这土地,热着哩”,或许正是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的深深眷恋。(编辑:王梓苡)
1982年
山道弯弯
演员(饰 胖大嫂)
/
导演:
郭阳庭
/
主演:
赵春明
/
李凤绪
/
王雁
/
叶大鹰
/
刘露
/
毕福生
/
穆牧
/
金馥丽
/
马惠瑛
/
张建栋
/
播放正片
导赏: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爱情故事,虽然在传统伦理道德里,男女主角的身份意味着禁忌。但在《山道弯弯》中,谭谈却以调和的方式化解了爱情与伦理的矛盾,既肯定了两人的爱情,又维护了伦理秩序的合法性。这真是“鱼与熊掌”兼而有之。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山区村落,这里的人们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然而,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纠葛。主人公金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的早逝让她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母爱的伟大。影片通过金竹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国农村妇女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她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从不退缩,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贫困、家庭矛盾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除了金竹的故事,影片还通过其他角色的塑造,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涵。例如,与金竹有着复杂情感纠葛的银生,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他与金竹之间的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复杂性。此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与整个故事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世界。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相得益彰,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视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