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瑾

有片源
1993年
导赏:作为香港影坛的重要人物,徐克在90年代执导、监制了一系列“黄飞鸿”影片,主要有《黄飞鸿》(1991)、《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1992)、《黄飞鸿之狮王争霸》(1993)、《黄飞鸿之王者之风》(1993)、《黄飞鸿之龙城歼霸》(1994),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市场表现来说,前三部都非常优秀。黄飞鸿系列电影主要采用通俗化的叙事策略,除了足以吸引观众的功夫表演,其基本情节总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正义方战胜其他非正义的势力。尤其徐克版的黄飞鸿电影更明显地融武打、言情、喜剧的风格于一体,主角的银幕造型趋于年轻俊朗,旁边总有美丽的女子、爱耍小聪明的徒弟等众“绿叶”相伴:如硕大体胖的“猪肉荣”、暴牙的“牙擦苏”、大眼的“阿宽”等,“十三姨”作为留学归来的女子,身着洋服、举止洋化,也成为新版的一个亮点。这些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题的沉重感、调节了电影的紧张节奏,并增添不少生活情趣。一定程度上,《狮王争霸》呈现出了一种欢乐英雄式的故事模型·,但同时民族主义情怀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片中徐克借十三姨和俄国人的对话表达了忧国之情。十三姨驳斥俄国人说两百年后汉人的事由汉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俄国人指手画脚,并指出俄国人对历史的虚无看法是错误的。徐克版的黄飞鸿电影,虽以混乱时势为叙述背景,但影像中着力渲染大范围的红黄色彩,视觉上绚丽夺目,群体武术场面更是气势磅礴,极具感召力。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如日出时的“海边练武”等群像镜头中得到张扬,令观者振奋。影片采用大写意风格的造型元素,使用广角镜头低角度仰拍人物和环境,塑造出威武英雄形象的效果。黄飞鸿系列电影的经典场景之一就是舞狮,而狮头是“狮舞”的灵魂,电影从开始就反复强调狮头绝不能落地,每到危急时刻,黄飞鸿总是抢先保护狮头,其父也是宁愿被人踢伤,绝不让狮头坠地,这既是舞狮这种民俗仪式的重要规则,也象征着长久以来的中国形象,无论曾遭受怎样的磨难,中国人都不会退缩放弃,始终具有顽强不屈的民族意志。以舞狮方式进行的比武,是一种审美化的武术表演,既消解了暴力所可能带来的残酷感,又在集体性的动作中融入和谐统一的精神。在《狮王争霸》中,美术指导叶锦添通过设计各派狮子的造型,将舞狮变成华丽的舞蹈场景,将其所呈现出的影像美学推到了高峰,舞狮不仅多次成为群体性的盛况,也是展示民族精神和反抗恶势力的重要方式。(编辑:明慧)
1990年
剧情: 13岁的少年毓泰因家境贫困,“净身”后被送入皇宫。进宫后,师傅哈哈李对他百般虐待。御医王恩顺十分同情毓泰,指点他到南府戏班学戏。聪明的毓泰勤学苦练,武艺高强。慈禧请洋人看戏,留洋归来的五格格在慈禧身边当翻译。这时,戏班即将上场的主角突然病倒,关键时刻,毓泰及时顶上。他精湛的武艺颇受慈禧赏识,随后提拔毓泰为御前知更。钟粹宫里,五格格随着音乐轻快起舞。李莲英故意要使毓泰出丑,怂恿慈禧让毓泰与五格格跳舞。汗流满面的毓泰出尽洋相,但五格格却对他产生好感。善良的王恩顺为了毓泰的前途,私拿御药贿赂李莲英,李莲英嫉恨提升毓泰,将御药呈上慈禧。慈禧人怒,王恩顺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的毓泰发誓要报仇。百无聊赖的五格格偶遇毓泰,两人嬉笑玩耍,心生爱慕。身处尔虞我诈,祸福且夕的寓廷生活巾.毓泰学会了阿谀奉承,连连被提升。为报杀王恩顺之仇.他心生一计.答应帮助哈哈李私运大烟进宫孝敬李莲英。毓泰被李莲英戏弄遭毒打,结拜兄弟学荣宽慰他。他想求学荣去老家赎回“净身”的“宝叭”。突然,慈禧驾到,提升毓泰为御膳房掌案。毓泰灰冷的心灵又有了希望。春风得意的毓泰与五格格在松林散步,不由得向她表露爱慕之情,五格格感到受侮辱,扇了他一记耳光,强烈的自卑感使他匆匆离开。哈哈李私运人烟进宫被慈禧提审。李莲英为灭口处置哈哈李。慈禧似乎失去对李的信赖,暗示李莲英告老回乡,毓泰暗自得意。这天,毓泰发现一女仆与哥哥见面,一种难以遏制的情欲使他失去理智,遂命人将见妹的衣服扒光,妹妹一头撞倒在柜角,哥哥痛骂毓泰。忽然,太监禀报,李莲英病危,他才匆匆离去。口不能言的李莲英,双手比划着要什么,毓泰顿悟,命人拿来放“宝贝,,的盒子,李莲英紧抱盒子,仿佛抱着自己的命运。此时,毓泰也深深领悟到太临的命运,独自走在红墙边,仿佛苍老了许多。  
1988年
1987年
1984年
导赏:《黄山来的姑娘》围绕女青年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该片全部用实景拍摄,齐、柳、周家除了几件主要家具为色调、风格协调统一做了调整外,大部分是原主家生活的自然状态。导演还在街道、市场有选择地进行“偷拍”,把镜头直接插到了生活之中,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女演员李羚的表演朴素、自然、生活化,塑造了龚玲玲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伺候人的小老妈,又与那种在城里混久了、颇通世故的老保姆俨然有别。在精神、气质、风貌以至感觉上,李羚以准确的艺术把握,使这个普通的小人物,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与农村、尊重社会性劳动的新观念与所谓主与仆的旧观念这样双重交叉点上的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坐标。该片助李羚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虽然没有大场面大题材,但在观察社会、剖析家庭、反映人生方面,却有新颖、独到之处,“使纪实性的艺术探求与典型化的形象刻画水乳交融,显示出散文电影所独有的魅力”。它通过玲玲先后在三个不同家庭当保姆的生活侧面,描写了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其中也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崭新画卷,作为背景还透露出我国农村经济变革的生动信息。在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展映,被苏联当地《电影艺术》杂志评价道:透过犹如纪录片般准确的一个可视系列的生活描写,透过反映了其他中国人的观点、理想、希望的角色自然真诚的表达。我们可以明白和体会到今天中国生活的许多。具有人道主义观点的影片,会帮助全人类相互了解。(编辑:路明慧)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