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卉

有片源
1999年
远行者
远行者

演员/

导演:丁暄/
类型:剧情/
1987年
导赏:电影《鸳鸯楼》的导演郑洞天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才华在业界享有盛誉。这部电影不仅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期间的杰作,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群像电影,其创作初衷之一便是为了解决当年电影表演明星班学生的毕业作品问题,因此,影片中的角色众多,并且各具特色。影片以淳朴的影像风格将我们带回了80年代末的时光。从片中的老式搪瓷盆到一室一厅的家具摆设,再到那古早味儿的装修风格,无不透露出80年代的独特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而“鸳鸯楼”这个空间,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邻里关系的缩影。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土生土长的中式家庭关系的诞生与演绎,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温馨与和谐。郑洞天导演曾在采访时提到,电影《鸳鸯楼》是他对电影和生活的最近接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深刻剖析。影片中呈现了不同身份的恋人生活状态,始终坚持以表达真实的“人”为中心,至于主题表达在这种真实的人生态度面前显得次要。与郑洞天导演之前的作品《邻居》相比,《鸳鸯楼》在叙事手法上有了更为大胆的创新。虽然同样讲述了六户人家的故事,但《鸳鸯楼》并没有追求传统故事结构的完整性或情节的戏剧性。它更像是一部生活纪录片,从不同人生轨迹的生活群体中摘取了一段平常真实的故事,然后将其呈现在银幕之上。电影将夫妻关系的百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六对夫妻,六种相处状态,每个家庭的矛盾都被不加装饰地呈现出来。这些矛盾难以避免,也不以彻底解决为目的。相反,它们成为了夫妻关系中的“磨合”过程,让双方在每一次分歧后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进而加深彼此的感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真挚情感和和谐关系的追求始终是永恒不变的。这样的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
1983年
导赏:《十六号病房》是一部深刻揭示知青生活复杂面貌的电影,影片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叙事方式,以一间狭小的病房作为核心叙事空间。虽然叙事的物理空间有限,但导演巧妙利用了这个空间,通过病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叙述,串联起完整的故事线,搭建起知青们的思想世界。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首抒情散文诗,“病房”作为一个叙事载体,既是他们疗愈身体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交流、思想碰撞的空间。影片的矛盾冲突并非着重于传统的外部冲突,而是一种深刻精神冲突,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冲突。在这个狭小的病房中,四位病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力量让人深感震撼。《十六号病房》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剖析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中的刘春华和陈仲男两位角色成为了创作者精神力量与人性思考的投射。他们互敬互爱,在人生的路途上认定自己的目标,坚定地迈进。他们的出现不仅给十六号病房带尽管他们与常琳、桑青青、田进军等人一样,都是经历过风雨的知青,但刘春华和陈仲男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真诚地与群众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生命、理想与幸福,深深地融入到群众的劳动与创造之中。来了笑声和生气,也给整个影片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两个角色在银幕上栩栩如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他们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创作者对知青题材新探索的努力,以及创作者对于人性、情感等问题的洞察。(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