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敬恭

1983年
浪花细沙
浪花细沙

导演/

导演:傅敬恭/石晓华/
类型:剧情/
1982年
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导演/

导演:傅敬恭/
类型:剧情/
1981年
导赏: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子夜》由桑弧导演,其改编曾获原著作者茅盾先生的首肯,导演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将作家的如椽巨笔搬上银幕,高度概括、生动描摹了三十年代初我国社会的历史图景: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使得民不聊生,且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洋货倾销、国际金融资本入侵,民族工业一片凋敝。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编剧对长达35万字的小说进行了合宜的删改。原著情节多线并进,分别展现了民族资本办厂的艰难险阻,做多头、空头的金融商战,农村革命运动,工人罢工,以及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根据茅盾关于农村革命运动部分描写并不成熟的自述,电影删除了这一支线,还通过表现几段男女关系的不同发展,对腐朽上流社会进行了更加擘肌分理的剖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法,使得现实主义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形成更加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丝厂女工努力抽丝剥茧,手指被热水烫得红肿时,交际花徐曼丽正在美容院涂上鲜红的指甲油,两只手通过交叉剪辑并置,其内涵不言而喻。同样,当富人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撞翻了工人坐的舢板,一边是舞女狎昵地单腿高立在餐桌上,而另一边落水的工人在无望挣扎中沉入江底,令观者无不出离愤怒。《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复杂性格由演员李仁堂生动演绎,一方面他纵横捭阖,为了筹资办实业连续并购多家小规模企业,敢于参与金融冒险,另一方面他又冷酷地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借助反动武装力量镇压工人运动。最终破产惜败,其悲剧诱因并非性格缺陷或宿命安排,而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环境所必然导致的。总体而言,本片兼具艺术与现实价值,生动描绘了“子夜”这一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编辑:曾奕琦)
1979年
她俩和他俩
她俩和他俩

编剧/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桑弧/
类型:剧情/爱情/喜剧/
导赏:《她俩和他俩》是一部由桑弧执导的轻喜剧,选材于四化建设中青年人的平凡生活故事,虽是一个侧面,却极具时代气息。这部影片巧妙地讲述了两对外表酷似却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通过喜剧的视角,影片深入剖析社会现象,既赞扬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对落后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喜剧处理上,该片不为喜而喜,不卖弄“噱头”,不片面追求令人捧腹大笑的剧场效果。而是以特有的素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生活画卷,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自然质朴的生括气息;明快、流畅的节奏构成影片特有的风格。误会巧合,在喜剧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巧合,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这部影片,不少地方也运用了误会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孪生兄弟和一对孪生姐妹,这一构思,富有喜剧色彩,也为误会法提供了可信的生活依据。导演桑弧长期浸润于海派文化,所以他的作品通常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影片《她俩和他俩》同样如此。片中不仅融入了众多四十多年前的上海元素,还展现出十分接地气的“上海人生活”。更让我们领略了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无论是好学的顾方方、朴实的杨大林,还是聪明的顾圆圆,机灵的杨小林,他们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昂扬向上。影片在主题上设计为“先进青年带动落后青年”;在剧作上凭借其精巧的构思,绝妙的设置,用诙谐的手段,将偶然与巧合都用到了极致,所以使得整部电影妙趣横生。整部作品犹如一幅生活喜剧画卷,既有娱乐性,又富有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