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有片源
1987年
导赏:《孩子王》被一些影迷誉为陈凯歌最好的时光,顾长卫最好的摄影,谢园最真实的演出。影片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孩子王”的故事和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节,探讨了历史循环的宿命感、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教育与知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局限。摄影师顾长卫把固定机位的摄影方法推到了趋于极致的程度,形成了一种统一、有机单镜头美学的影像风格。《孩子王》频繁运用大远景与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不仅展现了对传统乡村面貌的一种客观而审慎的观察视角。在老杆初次踏入校舍的那一刻,一个中景镜头将他定格在窗前,表情凝固的脸庞与环绕四周的竹窗共同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视觉空间,这种构图直观地传达了老杆初来乍到时的孤独与束缚感。随后,王福在窗前勤奋抄字典的场景,也再次采用了画中框的构图方式,强化了他同样被文化重担所困的境遇。不仅如此,影片的空间语言广泛而深入地构建了整个乡村的文化环境。从老杆简陋的宿舍到孩子们学习的简陋茅草屋,摄影机常常置于教室之外,透过半遮半掩的竹墙,窥视着那些渴望知识却又被环境所限的孩子们。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展现了物质条件的匮乏,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心灵深处因文化压抑而产生的促逼与窒息感。片中谢园理着“霸道”的头型,用近乎木偶式的演技,刻画出了一个有性格、有思想、有知识青年老杆,课堂上重复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教学,闲时却在山气氤氲和夕阳余晖舞起了长袖……木讷到了极致,却也灵动到了极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一讲不完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历史话语的循环表达,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某些历史模式和思维方式似乎总在不断地重复上演。陈凯歌借寓言的方式,表达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王》将继续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更多的观众。(编辑:明慧)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