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有片源
2010年
剧情: 年轻,充满朝气的陶安是一个刚刚毕业于医科大学的年轻医生。陶安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癌病治疗中心。年轻的陶安一心想调回凤城,所以当她刚刚踏进这个小医疗中心时并没有进入工作状态,对自己所负责的一摊工作不能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让护士长和院长很头疼。 这个叫天堂村的儿童癌症治疗中心是个退休的医生陈主任创办的,因为可怜这些患了绝症的孩子,也为了收留那些因为绝症被遗弃的孩子,陈主任放弃了在凤城养老,跑到这个山沟里面一干就是几年。 陶安在给医院里患了绝症的孩子们治疗的过程当中,与患病的孩子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使她不经意间走进了癌症儿童患者的内心世界,也使她的内心世界有了改变。樱宝是个被母亲抛弃了的患了癌症的小女孩,他爸爸为了给孩子治病跑了多家医院,但最终因为医药费昂贵离开了大医院,樱宝的父亲带着樱宝一路艰辛来到天堂村,在院长面前发誓就是卖器官也要给女儿治病,跪求院长收留樱宝。院长不收一分钱,将樱宝留下,并答应一定会全力将樱宝的病医治好,樱宝的父亲为了报答治疗中心,留在这里干起了义工,陪着自己的女儿。患了绝症的孩子晨晨的离去,使陶安真正的看到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所承受的打击是多么的巨大!在癌症这个不可治愈的病魔面前他们是多么的坚强和勇敢!陶安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悄悄的不由自主的开始对孩子们的治疗和生活操起心来。陶安开朗乐观的性格也带给了这些终日生活在疼痛折磨中的孩子们以从未有过的新鲜生活体验。春节将至,陶安顶着酷寒到市区买了许多贺卡和年货礼物,布置了漂亮的会场,使这些一直生活在病痛折磨的阴影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充满色彩的童年生活!大家也都对陶安改变了最初的态度。陶安也陶醉在幸福之中。本来一直怕打针的孩子们却用微笑来面对打针了。陶安要和长期分离的在远方当兵的男朋友大良团聚回家去过年了,孩子们都对陶安恋恋不舍。当陶安离开后,孩子们的情绪都很低落,医院里的气愤又被清冷和没有欢笑的气氛所笼罩。正当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的时候,陶安和男友大良推门走进了医院大门。孩子们高兴的迎接陶安姐姐的归来,医院的小花园里响起了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欢呼声,过年了。 患了绝症的小明病情加重了,陶安日夜守护着他,和院长一起商量小明的治疗方案,经过多方的咨询与寻找,终于解决了小明的治疗方法,小明有了康复的希望。一直活泼可爱调皮捣蛋的小浩在一天早晨悄悄的离开了人世,小浩的离开更加触动了陶安继续留在医院不走的决心!陶安一直没有拆开期盼已久的调令,继续全心全意的给孩子们进行着艰苦的治疗。 春天来了,小明经过治疗后终于康复了,患了绝症不能长头发的小姑娘樱宝的头上扎起了漂亮的小辫子,还带着陶安姐姐送的好看的发卡。陶安和院长、护士长将完全康复的小明送走,陶安一直恋恋不舍的目送他们上了车。陶安将一直没有拆开的调令在明媚的阳光下撕成两半扔进垃圾桶,然后转身坚定的走进医院的大门。
1997年
导赏:《方便面时代》是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电影,通过幽默而深刻的叙事手法,探讨了人才培养机制、城乡文化差异以及青春与现实碰撞的复杂情感。李亚鹏饰演男主角丁宝,那时的他尚未成名,但已经非常自然、真实的表演状态。尤其是在与女主角小春的爱情故事中,李亚鹏更是将丁宝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现得恰到好处,让观众为之动容。导演王竞一直从事着纪录片的创作,《方便面时代》是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片中充分采用了纪实手法,贯穿始终的是柔和而温暖的调子,例如县城里喧哗但有些破败的街道、主人公生活工作的简陋环境、田间一望无际的麦浪、殷实而“暴发味”十足的农家小院……镜头里的图像都是真实而熟悉的,亲切、自然、随意,不饰雕琢。影片的色彩运用较隐晦但却象征意味十足的地方。丁宝在婚姻与考研间徘徊时,携小春赴京会见老同学。小春身着艳丽裙子,与朋友们黑白灰的衣着形成鲜明对比,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孤立,显现了城乡、学识的认知鸿沟。这场聚会,舞会后,丁宝深刻意识到与小春在价值观、人生观上的本质差异,至此坚定了他要离开的的决心。王竞导演运用了一种名为“干感觉幽默”的策略,其是对生活中一些具有悖论性质的现象的善意的发笑。丁宝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面对职场和社会的潜规则,经历了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尴尬。如买菜时带称,举办活动时不懂规矩坐在评委席正中间被领导使眼色等。包括作为片名的“方便面时代”也是一种幽默调侃。字面意义上指的是丁宝以方便面为食的那段日子。这种简单快捷的食物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他们在这个特定阶段的生活状态,平凡、单调但又不失为一种暂时的满足。当然,就像方便面并不能提供长久、均衡的营养一样,“方便面时代”也寓意着一种自我的临时状态,一种过渡和成长。对于丁宝等人来说,经历了爱情、友情和事业的考验,他们逐渐成熟起来,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坚定的信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铺设了稳固的基石。(编辑:明慧)
1994年
剧情: 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看中祝英台美貌,茶饭不思,吵着要父亲去祝家提亲。百花盛开的季节,祝英台女扮男装与丫环银心郊游,马文才来到,又要抢英台的护身之物蝴蝶风筝,出言不逊,被银心出手教训一通。蝴蝶风筝又飞到正在赶路的梁山伯身上,马文才飞马来到,强要风筝,被梁山伯和书童四九打得落荒而逃。英台为风筝飞走而难过,她又想起梦中仙姑给她的诗,诗是藏头诗,暗示“梁山伯至”,她不知道梁山伯为何人。一天,男装的英台去寒山寺烧香,邂逅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互生爱慕。英台知梁山伯要去东林书院读书,于是相约一同前往,并义结金兰。在东林书院,梁、祝同窗学习,练功习武,感情日笃。马文才也在这里念书,但整日寻欢作乐,寻花问柳,并对祝英台心怀不轨。一个雷雨之夜,他 借口怕雷,爬上英台的床,被英台的护身蝶衣击倒。他好几次算计祝英台,被梁山伯识破。马文才气得跑回家去,又催问去祝家提亲的事。祝英台因父病回家,临行托师娘把蝴蝶风筝交给梁山伯。师娘心领神会,夸赞英台有眼力。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允把“九妹”许梁山伯,山伯欣然应允,以玉笛交英台带去为定情物。英台回家,祝父已把她许马家,逼她近日与马文才成亲,英台死不从命。经师娘说明原委,梁山伯明白了英台的一片痴情,匆匆赶去祝家提亲,无奈为时已晚。祝父避不见面。山伯与英台在绣楼相会,誓约生死。马家官兵赶来抓了梁山伯,祝英台逼马文才放了梁山伯,并把玉笛还给他。梁山伯痛苦不堪,回去后就卧床不起。师娘来看梁山伯,从玉笛中发现了消息……马家迎亲当晚,四九潜入洞房救出英台,他告诉英台,山伯已染病身亡,英台顿时昏了过去。英台到山伯墓前,悲痛欲绝。突然,远处传来笛声,只见蝴蝶风筝飞来在墓地上空盘旋。一声巨响,另一只蝴蝶风筝飞起,在空中比翼齐飞。一穿新郎红袍的人骑白马走来,玉笛挑开盖头,露出山伯笑脸。英台悲喜交集。两人由远而近,凝目而视,含情脉脉。
1993年
剧情: 某省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薛牧,是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中年男子,曾因揭露省里几起大案而遐迩闻名。他的妻子苏宁是省出版社的编辑,苏宁只顾钻研业务,忽视了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使得夫妻二人在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一天,薛牧在省人大、政协会议上结识了省副食品公司的劳动模范张翠春,并对其进行了采访。接触中,薛牧了解了张翠春不幸的感情生活,心中极为震惊,继而对她产生了怜爱之情。张翠春有生以来从未受到过一个男人如此体贴入微的关照,冷漠的内心泛起了感情的涟漪,濒临死亡的爱情之火重又燃烧起来,两颗孤寂的心灵从此有了依托。薛牧和张翠春的恋情终于被苏宁发现了,薛牧冷静地向她提出分手。为了不使家庭瓦解,苏宁找到了商业局领导,请他们帮助劝阻张翠春与薛牧的往来。苏宁深深理解丈夫和张翠春今天的成就,是苦苦奋斗得来的,为使他们不受到伤害,苏宁特别请求领导不要将此事张扬出去。然而,没过多久,两位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省城,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各种人物抱着各自不同的心态粉墨登场:报社主任刘三泰巧妙地使薛牧失去了晋升为副主编的机会而易位于他;被薛牧揭露的案犯的家属趁机煽动,甚至跑到法院大吵大闹,试图翻案;张翠春也因此成了一些人眼中的下贱女人,遭到讥讽和辱骂。张翠春向丈夫提出离婚,可李国祥恼怒之下,竞对妻子和薛牧大打出手……很快,报社和商业局分别作出了决定:薛牧调离省城;张翠春降职降级。政协和市人大也相继撤销了他们委员和代表的资格。一个寒冷的冬日,薛牧和张翠春在空旷的田野上最后一次相见,千言万语,尽在无言的对视中。他们转身相背而行,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两行深深的脚印……
1990年
导赏:《别哭,妈妈》以清新、活泼的电影语言细致入微地刻划了母子之间纯挚的情感。将母子情贯穿影片始终,揭示一连串严肃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以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来看这个很精彩也很无奈的世界,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从中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影片强调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奉献之情。正像作文课上师生们所讨论的一样,童童的形象意义就在于他一身兼有二任,既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又充当了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中不免带有导演主观理念的成份,但是影片通过成功的银幕形象的塑造、通过童童的饰演者小演员田野的精彩表演,将这种理念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所以在童童的身上我们找不到生硬的成人化的倾向。对于母亲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的结论是:只有她跟儿子在一起时才有治愈的希望。事实上确实如此,童童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爱,《别哭,妈妈》在向观众展示天下最无私最可珍贵的感情—母子情的同时,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作为儿子的童童对于处在病中的母亲的体贴、照料和热爱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无邪、很有个性的儿童形象,在儿童题材的影片上作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以情动人,情有千万种。影片《别哭,妈妈》中着力刻划的情感除了母子情以外,还有父子情、师生情、夫妻情、邻居马大爷与童童之间的感情。出于爱护、同情,善良、正直、热心的邻居马大爷不顾别人的闲言杂语,时常照料童童母子俩,后来因患癌症住进医院,还念念不忘给童童以后上大学留下一千五百块钱的生活费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影片歌颂这种无私的爱心,歌颂了纯挚的情感,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编辑:大陆)
导赏:影片塑造了具有本真性的儿童形象,导演尹力从儿童视角看待发生在儿童周围的事物,体悟儿童的性格成长与心理状态。安建军作为片中的人物主角并不是果敢聪敏的一类人,相反性格怯懦、自卑、被女孩瞧不起,受人奚落,受人挤兑,然而又不失善良正直,影片使用大规模的篇幅展现了他受同学嘲笑、受父亲责骂,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一面,又用篇幅描写了他慷慨大义的一面,将中奖券的钱全都捐给了亚运会。与之相反的刘庆来则性格潇洒活泼、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思维敏捷,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对于两个儿童形象性格的差异,导演并没有进行褒贬,而仅是呈现现实的横截面,展现儿童最初始、最纯真的状态。《我的九月》导演尹力摈弃了哲学性的思考,注入了自然的生活流程,使影片呈现出“有组织的无组织形态”,形成了真实自然,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影像风格。在视觉层面上,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与运动镜头抓捕儿童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如影片开场第一个镜头呈现的是安建军与小伙伴一起回家、和妹妹玩耍的愉悦心情,镜头跟踪从全景摇到中景再摇到近景,靠纵深调度交代了人物关系。长镜头的运用能够更巧妙地反映出人物的位移、情绪的变化,使观众感受到人物、人物内心与人物生活环境之间的巧妙互动。在听觉层面上,影片使用了贴近生活充满真实感的音效,充分运用了环境声、背景声、画外音的远中近多层次的纵深配置。例如在四合院中关于海湾风去、传递圣火的新闻广播声的使用,表现了住在四合院的老百姓不仅关心邻里之间的事,也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画外音所起到的作用。声音的使用同样塑造了影片强烈的纪实风格,校园里的热烈喧嚣,四合院的嘈杂纷乱,亚运会期间北京上空热烈气氛均洋溢着生活化的气息。《我的九月》通过儿童形象的表达探究了人物性格背后的历史性,“安大傻子”的外号不仅代表安建军,也代表社会上任何一个自卑怯懦、不敢前进、压抑内心想法的人,安建军此刻成为了一个社会坐标,其性格上的弱点成为了参照,揭示了性格中悲剧性缘由的组成机制,从而分析性格悲剧的历史性。因此《我的九月》作为一部儿童片,不仅让孩子动心,也能让成人感到振奋。(编辑:张苏慧)
1988年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