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妍

Hsin-Yan Chang

2023年
导赏:魏德圣的电影《816》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作品,它以儿童癌症病房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痛苦,更是关于生命、爱与勇气的深刻探讨。这既是曾以《赛德克·巴莱》史诗格局震撼影坛的魏德圣导演首次涉足儿童题材的尝试,也是他二十余年职业生涯中首次将镜头对准当代医疗场域的现实主义创作。在816病房这个直径不过数米的封闭空间里,六个家庭的命运交织成复杂的生命网络。导演摒弃了传统医疗题材惯用的二元对立叙事,既没有塑造对抗体制的叛逆医生,也未刻意渲染医患矛盾,而是将镜头化作温柔的观察者,记录下化疗药物滴落时的心电图波纹,捕捉止痛针剂起效前患儿眉间的细微颤动。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手法,使得病房日常呈现出诗意的流动感:当小患者源源顶着光头的脑袋在走廊里雀跃奔跑,当少年患者阿杰用马克笔在输液管上画满卡通图案,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对抗死亡恐惧的微观叙事。在表演美学的构建上,《816》呈现出近乎人类学纪录片的真实质感。导演采用“游戏式”的引导方式,让小演员们在即兴互动中自然流露情感:某个化疗后疲惫的午后,孩子们会突然在病房里玩起枕头大战;面对新来的病友,小患者们自发组织起“抗癌勇士”授勋仪式。这些未经设计的片段,因真实而具有穿透灵魂的力量。影片对生死命题的哲学思考,在动画段落的插入中达到美学巅峰。当二维动画的癌细胞化作卡通怪兽,与手持光剑的“细胞战士”在血管迷宫中展开激战时,这种超现实表达既消解了医疗叙事的沉重感,又暗合了孩童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更精妙的是,动画风格在不同病患的幻想中呈现出差异化的视觉语言:有的孩子将化疗想象成星际大战,有的则把骨髓穿刺视为海底冒险。魏德圣通过这种虚实交织的叙事策略,成功规避了医疗题材常见的说教陷阱,让生死命题在童趣想象中获得了诗意的升华。《816》超越了简单的类型划分,它既是儿童题材的突破性尝试,也是医疗叙事的革新典范。《816》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生命的视角:不必讳言死亡的阴影,不必夸大抗争的悲壮,只需像那些病房里的孩童般,在化疗间隙偷吃糖果,在疼痛来袭时紧握玩偶,在晨光熹微时用蜡笔改写命运的门牌。(编辑:赵敏)
2012年
剧情:金融风暴刮过,随理财名嘴小飞侠潘彼得追逐钱潮的人们越来越多,街井小人物们,如烧腊店的香港仔夫妻、开计程车的吴光亮,都期望着能成为下一个大富翁,但却都不知道潘彼得只是把他们当成直销‘无菸爽’的工具。 另一边,黑道的世界也开始不景气,只可惜黑道没有名嘴来教如何经营,因此角头老大墨哥干脆放小弟们无薪假,只留下心腹神经和花枝,但憨直古意的刺青师父拐也,居然因为刺青店倒店,而自愿加入黑道世界。 但一山还有一山高,世界发投顾公司的老板庄大卫,人前威风凛凛,人后却总是受老婆高玛莉欺压,金融风暴后,公司亏损连连,调查局也开始侦查公司财务状况,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大卫看准了潘彼得的野心,将他聘进公司当总经理,突然间,潘彼得的前程看似光明如锦,殊不知这只是一项精心设计的卷款潜逃计谋。 潘彼得一脚踏进了甜蜜的陷阱,还拉着他众多的投资信徒们跳下苦海,甚至连送信小邮差阿奇也为了爱情而成了受害者,无计可施的潘彼得、吴光亮和阿奇,以及充满正义感的拐也,决心甩开平民身份当一回英雄,要帮助所有受害者也为自己讨回公道。 不料精心策划的绑架行动却摆了个大乌龙,就在此时,警方也介入调查,但四人并不气馁,决心全力与狡猾的恶势力周旋到底,最后在峰回路转之下,终于大获全胜,达成了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平民英雄创造不平凡的事迹…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