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铁红

有片源
2017年
导赏:《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徐纪周指导,更有由邓超、阮经天、刘诗诗等演员组成的强大班底。影片通过连环凶杀案的叙事框架,展现了城市犯罪中犯罪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侦中的关键作用。影片伊始,便以一系列离奇而残忍的案件将观众拽入那座被阴霾笼罩的城市。“城市之光”,这个自封的正义裁决者,以极端的方式惩戒着他眼中的罪恶。每一个案件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谜题,充满了仪式感与惊悚氛围。被网络暴力逼至绝境的老师、虐待孩子的继母、讹诈好心人的老太等,他们成为“城市之光”所谓正义的牺牲品。这些案件的呈现,不仅展示了犯罪手法的诡异,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与人性的丑恶面。网络暴力、道德滑坡、冷漠旁观等现象在影片中被放大,令人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困境。主角方木,一位犯罪心理学天才。从最初因女友之死而陷入自我封闭与复仇执念,到在与“城市之光”的较量中逐渐找回理智与正义的信念。方木在对案件的剖析过程中,展现出了其卓越的专业素养。他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犯罪者心理动机的精准解读,一步步逼近真相,这一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的心理博弈,充满了紧张与刺激。而反派“城市之光”江亚,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穷凶极恶之人。他童年的创伤经历成为其扭曲心理的根源,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惩治社会的黑暗,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深渊。阮经天对江亚的诠释,将其表面的温和与内心的疯狂完美融合,让这个角色充满了魅力与深度。他与方木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智慧与力量的较量,更是两种正义观念的碰撞。从主题深度来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时,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是“城市之光”那种以暴制暴的私刑,还是方木所坚守的在法律框架内的正义?影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警示着观众,一旦正义脱离了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就可能会变成新的罪恶。因此,影片让我们在凝视人性深渊的同时,也看到了正义曙光的力量。(编辑:王梓苡)
2011年
2010年
导赏:《西风烈》采用的是戏剧式线性结构,通过时间顺序来主导整部影片,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的情节叙事,情节上的层层递进与环环相扣,呈现出较为圆满的故事结局。影片的主题线索非常鲜明:正义的警方和非正义的职业杀手为了维护各自所自以为合理的秩序法则而展开的猎物争夺以及由之引起的生死博弈,结局以大多数人内心可以接受的大团圆即正义的一方压倒非正义的一方而告终。影片大全景展现出大西北高原的荒凉、萧瑟、肃静,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了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貌,也是对地域文明的宣传。电影中出现大量的动作戏十分精彩,其中一场斗车的戏份,吴京扮演的羊倌追逐三个青年,并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车。高群书在沙漠戈壁上安排了大量的追车、策马狂奔的情节,远近景切换增加了警方抓捕逃犯的紧张感,一些飞车特技画面更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在与汽车有关的戏份中,吴镇宇驾驶重形卡车冲撞吉普车的画面称得上的是亮点,吉普车在被猛烈撞击后连续翻滚,突出了职业杀手丧心病狂的角色属性。《西风烈》在动作方面尝试着把西方的动作和东方的功夫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弥补中国功夫片的精彩但是单调的局面。尤其是黑夜帐篷区打斗的一场戏,体现了警匪双方真正是在“用脑子”对战,不仅动作设计贴合实际,双方更充分利用了黑夜、帐篷空间等条件的制约,突出了绝境求生的特质。在角色塑造方面,四位男性角色与大西北苍凉的环境相互照应,凸显环境的恶劣。还有他们的坚韧,不完成工作任务誓不罢休的坚持。作为以硬汉为主的电影,女性角色并未缺失,无论是余男出演的杀手还是杨采妮饰演的逃犯女友,两位演员完成度颇高,在增强反派阵营力量对比和提供角色情感支持方面都做出应有的贡献。影片中的配乐由摇滚歌手崔健演绎,其中歌词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通过音乐的呐喊,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其中当《混子》出现在影片开始的第五分钟,由吴京扮演的羊倌与三个摇滚青年的打斗开始,这首摇滚音乐伴随着打斗的全程,同时,拉开了影片剧情开始的序幕,起到推到剧情发展的作用。崔健的整体音乐风格也与该影片的主题十分契合,与此同时也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编辑:王晶)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