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

有片源
2015年
2006年
导赏:《叫声妈妈》是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小成本电影,影片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一对夫妻恩爱无比,但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已有孩子的妻子又患上了癌症,绝望之时,妻子不得不将刚生下的女儿苏亚男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姥姥,看着女儿的身影慢慢远去,妈妈缩在地上抽泣,悲痛万分也无可奈何。电影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也为此塑造出很多令人动容的画面。姥姥自从将亚男收养家中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从做衣服,到照顾生病的亚男,都事无巨细。为了让亚男更好的上学,姥姥加班做风筝,对自己的头疼病也无心在意,把更多的关怀都放在了亚男身上,姥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符合老一代的老人对于孩子的呵护与照顾。小姨的出场一直是一个面冷心善的形象,虽然一开始对收养亚男到最后都表现出漠视的态度,但默默付出了很多,为了不让姥姥辛苦放弃考上的大学,以及亚男搬去城里的生活,为了保证亚男的上学,多跑许多兼职,或许也是对当年自己遗憾的一种弥补,也许不善言辞,但内心深处的善良闪耀着光辉。亚男是人物性格最突出的角色,她真诚、勇敢、善良、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与同学之间谦让,与老师之间礼貌,省饭钱买毛衣为了缓解姥姥的头疼病,以小姨的名义给姥姥寄钱,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出她可贵的品质,其中与外国老师偶遇交流的一幕也是侧面对亚男优秀的体现。在生活环境困苦的背景下,三位女性的精神品格像是贫瘠土壤的一颗树苗,显得弥足珍贵。电影最后亚男的发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多想叫一声妈妈!是人性的光辉是温暖的臂弯更是人们追求的真挚与美好。人间有真情,影片也让孤儿问题重新引起大众的关心与反思。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自然灾害的频发是一种相随的必然结果,孤儿问题也是其结果的产物,每当孤儿孤独与无助时,总有许多善良的“妈妈”们伸出关爱之手,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没有血缘的真情实感也格外珍贵。
2005年
导赏:《举起手来!》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部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举起手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创伤。然而,冯小宁并没有选择传统抗战电影的悲壮路线,而是采用了喜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它挑战了观众对于抗战题材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它也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引导观众去回顾和思考历史。影片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电影在处理严肃历史话题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不触碰观众情感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角色塑造上,《举起手来!》同样展现了其独到之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既有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中国村民,也有形象夸张的日本士兵。这种角色设定在喜剧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却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抗战电影中的英雄叙事,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荒诞。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举起手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如村民与日本士兵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题材的沉重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进行思考。然而,《举起手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将抗战历史喜剧化,可能会淡化历史的严肃性和悲剧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在喜剧的外表下,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深刻挖掘。它通过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层次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抗战电影的表现空间。《举起手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对抗战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的平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重量。(编辑:赵敏)
1999年
导赏:《黄河绝恋》是冯小宁导演继《红河谷》之后、再次从西方人的视角看向中国的影片。本片继续启用宁静、保罗·克塞等演员,延续了对中国风景、本土风情、优秀民族气节的展现,详细、具体地描摹了西方个体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冯小宁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融合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路径,即“用国际主义爱情的绳索捆扎起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和民族主义的精神气质”。落难的西方“贵族”与纯洁的爱情元素,这一桥段成了连接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桥梁,在《黄河绝恋》中,中国军人黑子、安洁拯救了美国军人欧文的性命,在一次次生死相依中,美丽的军医安洁与欧文产生了爱情。但这份感情并不是全然自由、不受拘束的恋爱,他们的关系依然被民族大义等道德式的自我要求所凌驾。这份跨国之恋除了表达爱无国界的广袤,更是为彰显宁死不屈、互帮互助、守望相依的民族主义精神而做的铺垫。当时的国际背景使西方在电影中往往作为一种“霸凌”的符号出现,而《黄河绝恋》则是一个例外。影片将日本侵略者作为中美共同的敌人,描绘了美国大兵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的图景,并同时展现了一名西方男性对以中国女性为象征的中国文化认识、认同、深爱的过程。影片的最后,中国军人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美国军人抵达大后方的成功,同时,中国民族精神也获得了西方他者的承认与认同。影片既想象了西方他者的思维与姿态,也实现了主流文化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赞美弘扬。在表现手法上,影片整体以暖色调为主,风格唯美,配以壮阔的音乐,将巍峨的长城、奔腾的黄河与深红的枫叶尽收眼底。这些祖国大好河山作为独立的审美奇观短暂脱离了战争的残酷环境,而专注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影片也向好莱坞的修辞策略看齐,制造了大量夺人眼球的战争场面,如开头的空战和飞机损毁后的坠落,以此渲染战争的残酷。(编辑:铠兰)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