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目中无人2》是一部在网络电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武侠电影,它不仅延续了前作《目中无人》的硬朗武侠风格,更在情感表达和叙事深度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这部电影以独特的东方审美和武侠精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武侠世界,更以院线级制作水准重新定义了网络电影的品质上限。作为系列第二部,影片延续了“捉刀人”成瞎子的命运轨迹,却将叙事重心从独行侠的孤傲转向了更为深邃的人性救赎。当双目失明的谢苗饰演的成瞎子与惨遭灭门的孤女张小渔相遇,这个看似《这个杀手不太冷》式的故事框架,在导演杨秉佳的镜头下生长出独特的东方韵味。成瞎子教小渔“错骨手、听风刀、楼兰斩”的过程,既是武学传承的仪式,更是两颗破碎灵魂相互取暖的隐喻。这种师徒羁绊超越了传统武侠的复仇叙事,在90分钟的篇幅里构建起精神涅槃的双向通道。影片的武打设计堪称近年武侠片的标杆。谢苗在乌篷船内的闭目缠斗堪称神来之笔,在不足五平米的船舱内,刀光剑影与空间压迫感形成强烈对冲,盲侠的听声辨位与对手的凌厉杀招在方寸之间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张力。而高潮处的“百人斩”场景,剧组实打实调动百名武行的专业精神,让冷兵器时代的暴力美学呈现出史诗般的壮阔。这些硬核动作场面没有依赖特效炫技,反而用扎实的武术功底与精巧的场面调度,重现了中国香港武侠黄金时代的风骨。从漠北风沙中孤悬的酒旗,到江南烟雨里斑驳的黛瓦,每个场景都浸透着水墨画般的意境。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光影的运用:成瞎子行走在光影交界处的剪影,暗夜竹林里刀刃反射的冷月寒星,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让暴力的美学获得了形而上的哲学沉思。这种视觉风格与人物内心世界形成镜像,当小渔在雨夜挥刀斩断仇敌时,飞溅的血珠与雨滴共同谱写着残酷的成长诗篇。站在武侠电影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目中无人2》的探索意义或许远超作品本身。这部作品证明传统武侠的美学精髓依然能在流媒体平台焕发生机。那些扎实的武术设计、讲究的镜头语言、深刻的人物塑造,都在提醒着我们:武侠精神的真髓在于创作者对“侠”字的虔诚与敬畏。(编辑:赵敏)
2016年
导赏:《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演了一出中国式《教父》,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角色都耐人寻味,利用非线性叙事,打造出一场情义爱欲的生死局。从战前的灯红酒绿到战后的残垣断壁,电影以精巧的拼贴叙事安排、恰到好处的音乐安排,展现出对人生与生死的思考,融会贯穿了帮派家国的凛然秩序、挺身赴死的兄弟情义、悱恻缠绵的多角爱情、民族大义的坚定选择、多维度的浮世绘全景等多种类型元素,通过与众不同的笔法、时间线索与人物线索的交叉叙事,深刻挖掘出人性的贪痴善恶。《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见功力见气势的电影,事件容易,做局难。通过时间线索与人物线索的交叉叙事,它做了一个情义爱欲生死局。每个局内人都有疑点,步步观察揣摩、观影乐趣尽现;《罗曼蒂克消亡史》更是一部见意境见气质的电影,它珍视人的局限性,多维多解、意蕴丰实。小六(章子怡饰)、老五(钟欣潼饰)、吴小姐(袁泉饰)、王妈(闫妮饰)、妓女(霍思燕饰),镜头扫过或美艳或笃定或心伤或风情的她们的脸,群像轮转,定格于褪却浮华的小六,淡然一笑,罗曼蒂克未亡。历经万千磨难,她活着。其实,一切叙事艺术的底牌都是在探讨我们该如何活下去。而一部商业大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着。《罗曼蒂克消亡史》会笃定地告诉您: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它是如何在相同中做出不同的,那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绝不仅仅是一门生意。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表现手法具有相当的实验性,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艺术电影走得更远。整部电影有着难得的考究和态度,或许姿态本身就是该片存在的价值。影片镜头语言风格化且精致,混杂着王家卫式的浪漫光影和昆汀式的暴力美学,常用对称构图,偶有上帝视角,以腾空而起的俯拍镜头,描摹一幅极具时代感的画面,细节处则布满了符号及隐喻。简繁相宜的叙事控制,丰易自如的情感表达,在我看来,程耳意图以极富力量感的形式突显电影的质感和格调,在视听聒噪、套路成堆的国产电影“空壳潮”里,《罗曼蒂克消亡史》总算辟出了一片可供凝望的天空。本片对既定时空秩序的破坏,视听形式上延长、压缩、变形、省略、跳跃、错置和挪移时间的经验,是在创造一个有格调、质感和趣味的世界,这正是今天多数国产电影缺乏的魅力。
2015年
导赏:徐皓峰以武侠为刃,剖开江湖的华丽皮囊,在《道士下山》中构建了一座充满哲学隐喻的武林围城。不同于传统武侠片的快意恩仇,影片通过何安下的“入世-历劫-出世”三幕剧,完成对武道本质的终极叩问——当功夫沦为权力筹码,当门派化作利益牢笼,真正的武者该向何处修行?导演用三重意象瓦解江湖神话:崔道宁药铺里悬挂的“妙手回春”匾额,在玉珍偷情时成了摇晃的欲望钟摆;周西宇修炼猿击术的晨昏光影,被彭乾吾的铁浮屠重甲踏成碎片;最终何安下焚烧的《猿击术》秘籍,灰烬飘向道观残破的“道法自然”石刻。这些符号的破碎与重组,暗示着武林从精神修行堕落为暴力交易的异化过程。太极图中阴阳双鱼的对抗,在彭乾吾弑徒夺权的暴行中,彻底沦为权力绞杀的遮羞布。王宝强的表演颠覆了武侠主角的常规范式。他饰演的何安下既有山野道童啃食供果的懵懂,又有目睹师娘出轨时瞳孔震颤的凡俗感。当他在血泊中拾起《猿击术》残卷时,手指在书页与血污间的迟疑颤抖,将“修道”与“复仇”的精神撕裂演绎得极具痛感。郭富城则赋予周西宇三重人格:传授武功时的道家超然,提及旧爱时的眼波暗涌,临终托付秘籍时的喉结颤动,让“隐士”形象挣脱了刻板想象。这种市井与仙侠的气质对冲,恰恰印证了影片的核心命题——武道不在云端,而在尘世修行。影片采用环形叙事制造哲学眩晕:开场何安下因粮荒下山,结尾他携残卷归山时道观已断壁残垣,这个闭环暗示着武林轮回的宿命。更精妙的是彭乾吾的两次弑徒——二十年前盗取秘籍杀害同门,二十年后为灭口斩杀赵心川,相同机位的俯拍镜头里,飞溅的鲜血精准落在太极图的相同卦位。这种暴力复现不仅解构了“武林正道”的虚伪性,更让观众意识到:所谓江湖纷争,不过是权力游戏换汤不换药的循环。动作设计成为精神隐喻的外化:崔道融的西洋拳脚象征外来文化对传统武林的侵蚀;彭乾吾的太极杀招越是行云流水,越反衬其心性的扭曲;周西宇的猿击术在月下呈现写意剪影,回归武学“天人合一”的本源。当何安下最终放弃复仇,在深山打出毫无章法的自创拳路时,树枝惊飞的麻雀与拳风形成共振——这一刻,武侠片终于挣脱了“秘籍崇拜”的桎梏,抵达“无招胜有招”的自由之境。这部充满思辨色彩的武侠异类,犹如一柄刺向武林幻梦的解剖刀。它让观众看清:江湖从来不是诗酒剑歌的浪漫图景,而是人性试炼的修罗场;武道真谛不在门派秘籍的争夺,而在直面欲望时的自我觉知。当商业武侠片沉迷于特效轰炸时,《道士下山》用哲学思辨证明:真正的武侠魂,永远生长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思想裂隙中。(编辑:婧怡)
2013年
2009年
导赏:该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剧情设置和深邃的主题内涵,如同一股清流,引人深思。这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佳作,巧妙地将插队知青马杰与两头驴——黑六、黑七之间的疯狂复仇故事编织成一幅既荒诞又真实的画卷,让观众在嬉笑怒骂间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挣扎。影片的叙事如同一曲双簧,导演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技艺,将人反抗体制与驴反抗人的两条线索交织得丝丝入扣。马杰,这位怀揣理想却被现实重压的知识青年,成为了影片的灵魂人物。他一面试图挣脱体制的枷锁,追寻个人价值的微光;另一面,在与驴的斗争中,他又不禁迷失,展现出人性深处的脆弱与无奈。黑六与黑七,这两头被赋予了人性的驴子,不仅是马杰斗争的对象,更是影片对生命尊严与自然生态深刻反思的载体。在符号学中,索绪尔将符号一剖为二:“能指”和“所指”。在符号学的镜头下,充满了丰富的能指与所指。倔强的黑七、纯朴的彩凤以及形形色色的村民,他们不仅是影片中的角色,更是特定时代与社会体制的隐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高北村,一个被集体主义阴影笼罩的北方山村,禁锢着无数像马杰这样渴望飞翔的灵魂。马杰与驴的斗争,实则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激烈碰撞的缩影,是青春理想与现实重压下的无奈悲歌。通过幽默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更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中,不自觉地陷入对生命、对人性、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其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编辑:张昕一)
导赏:《三枪拍案惊奇》是一部风格鲜明、极具张艺谋特色的电影。改编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这部影片展现了浓烈的中国地方文化与民俗特色,通过大胆的视觉效果与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悬疑与喜剧巧妙融合。影片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对东北二人转的创新性运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剧表演,而是一种颠覆传统悲剧叙事的形式。张艺谋用二人转这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将故事中压抑、贪婪、背叛等沉重主题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突破性的叙事手法,让电影在轻松中蕴含深意,令人耳目一新。色彩作为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符号,在《三枪拍案惊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运用了大量高纯度的颜色搭配,特别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与绿色。色彩运用承载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老板娘的翠绿色衣着象征着她对新生活的向往,而李四的粉红色外袍则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他性格中的软弱与无能。作为张艺谋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三枪拍案惊奇》不仅是对他自身导演风格的进一步探索,更是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创作中的重要实验。影片融合了传统民俗、现代审美与商业娱乐,使其成为了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作品。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戏剧性与悬疑,还能从中体会张艺谋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表达。(编辑:颜诗雨)
2004年
导赏:《十面埋伏》是张艺谋继《英雄》后“趁热打铁”,又一部享誉中外的武侠巨制影片,由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领衔出演一场浓墨重彩的爱恨情仇。作为张艺谋导演奉上的视听盛宴,与表现“形而上的一统天下”的前作相比,《十面埋伏》展现了“形而下的儿女情长”;当秦王刺客们对于自己作为棋子被“天下大义”运筹帷幄而并无意识时,小妹与两位捕头却义无反顾地反抗身为棋子的命运,为爱情出生入死。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分属庙堂与江湖两大对立集团,起初金捕头与小妹各自心怀鬼胎,在亡命天涯之间暗生情愫、两心相悦。他们之间的爱情萌发于个人生命体验真切的碰触,以鲜明的青春姿态跳脱出了一切江湖规矩、武侠大义乃至历史宿命的局限,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武侠精神。花海、竹林等美景渲染出缠绵悱恻的氛围,让观众在赏心悦目时也怦然心动。“牡丹坊”是《十面埋伏》最为人称道的场景,雕梁画栋、长廊华屋中,乐工伶人怀抱琵琶鱼贯而入,歌伎宾客四周环坐,章子怡所饰头牌盲女以翩然水袖起舞击鼓,以《佳人曲》和“仙人指路”的歌舞倾倒众生、艳压群芳。雍容华美的画面以“敦煌色”红蓝绿为主色,金色点缀调和,似用工笔精心勾勒,又以层次丰富的镜头设计和追踪豌豆运动轨迹的特效缔造动感,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外,本片中对“竹”这一武侠经典意象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高耸入天的竹林青翠欲滴、阴森茂密,渲染出浓重的杀机。有别于胡金铨、李安将竹林作为文人气质的象征,强调其轻盈、柔软的韧性,《十面埋伏》中的竹则作为武器,具备一种坚硬的机械性、可操作性,充满力量感。凭借“有匠心而无匠气”的出色设计,本片美术师霍廷霄荣获了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编辑:曾奕琦)
导赏:《英雄》是导演张艺谋带领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本片由影坛顶级阵容制作,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倾情出演,程小东、杜可风、谭盾、和田惠美、霍廷霄等幕后人员都是武打、摄影、配乐、服化、美术等领域中的执牛耳者。《英雄》享誉海内外,斩获金鸡百花奖、香港金像奖等数十项奖项,并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柏林电影节等国际提名,是史上票房最高的武侠电影之一。依托“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天下格局观,电影《英雄》实现了对“侠以武犯禁”传统精神的超越,促使人们对于“英雄”一词的内涵进行重思。以绝代高手无名最终悬崖勒马的刺秦行动,表达了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统一伟业的赞颂,而无名的自我牺牲也是对其无道暴行的警钟长鸣。达成“秦王不能杀”共识的全部基础唯有“天下”二字,横扫六合固然致使一时生灵涂炭,但与永无止息的割据征伐相权衡,为了社稷苍生选择短痛以绝后患才是无名、残剑等有识之士甘愿割舍私人怨仇的原因所在。《英雄》为观众奉上了非比寻常的视听盛宴,运用黑、红、青、白进行泼墨写意的分段式叙述,鲜明浓烈而又富有象征意味。黑白两极作为现实,一青一红则是情绪的极致渲染。敦煌大漠中的两匹孤骑,九寨沟碧绿湖面的点水轻功,胡杨林中的漫天黄叶,森严秦宫中招展的帷幕和摇曳的烛光……导演曾说,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画面多年后仍留存在观众的脑海中自己便已满足,但《英雄》有太多浪漫唯美、臻于极致的经典银幕场景令人难忘,已经成为无数影迷共同的文化记忆。(编辑:曾奕琦)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