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鑫

有片源
2015年
2012年
2009年
导赏:《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1996年
导赏:这是一部真正意义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长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都一一表现。例如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该片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该片也直面了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战斗、行军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致描写,史诗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中,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温婉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穿插,伟大领袖领导艺术的卓尔不凡与无数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相辉映,刚中带柔、苦中掺喜。该片没有一味向观众兜售战争的苦难与悲壮,而是用大篇幅诠释每一个角色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怎样最真实、最寻常的方式活着。影片对平凡人日常表现的刻画,让观众一改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铁血生硬甚至教条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观看,也不会有抵触感和排斥感。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之处。铁血男儿、温情女性,革命领袖、普通战士,都是《长征》的主角。电影没有刻意突出领袖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分外强调英雄主义,而把大量的镜头放在长征中的普通红军战士身上,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无数红军战士的忘我牺牲和不懈坚持。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我要求的是史与诗的结合。影片中的“史”是为了全景式地表现长征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壮举,因为我想以后象这样大规模拍长征的机会不会多了,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就有责任表现出长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诗”,则是将历史升华,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或者说,史与诗是一种实与虚,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别样的韵味。
剧情: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略者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全副武装的日本机械化部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占领了国民党的正面防御阵地。阎锡山、卫立煌逃过了黄河。八路军留在敌后,邓小平对太行山的父老乡亲说:“八路军是不会走的,我们要和太行山人民生死在一起。” 八路军高级将领在山西召开军事会议,提倡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   1939年邓小平就任129师政委,开始了他同刘伯承司令员的合作。刘、邓策划的神头岭战役、响堂铺战役、长乐村战役大捷。 邓小平千里迢迢赶回延安。毛主席、朱老总为邓小平和卓琳操办了婚礼。婚后,邓小平带着卓琳、129师生产部长“种子博士”一行回到太行山。 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刘、邓的129师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他们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勇于战斗,为百团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百团大战的胜利,使敌人胆寒。冈村宁次丧心病狂地开始实行对我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许多太行山人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连年的战争导致了百年未遇的特大蝗灾,蝗虫席卷太行山,军民陷入困境。此时邓小平全面主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太行山的军民展开了一场歼灭蝗虫的人民战争,他们吃蝗虫,奇迹般地度过了灾荒,打破了敌人妄图饿死、困死八路军的阴谋。   日军内反战情绪日益强烈,冈村宁次再次发动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大“扫荡”。 邓小平组织大规模的反“扫荡”战争,用刘伯承提出的“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冈村宁次的铁滚战术。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太行山中仿佛响起了雄浑的歌声“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1995年
剧情:  江南水乡偏僻的村庄,一座老式的宅院里,下肢瘫痪多年的孤寡老太太,独守着祖上留下的一块大砚台,打发着难耐的时光。天井中的这块大石砚,光滑锃亮,大得足以睡两三个人。一个老古董师被这砚床吸引,经常来看望老太太,劝她卖了砚床,到大城市去治病。久而久之,老古董师成了老太太与外界唯一的联系。老人不肯卖砚床,他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来。他给老人带来了轮椅,带来外面的消息。他每次到来,都勾起老女人对往事的回忆,使她深深沉浸在年轻时两个男人带给她的欢乐与痛苦中。   年轻貌美的她嫁给了村中富户吴家的独生子,过起了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少奶奶生活。吴家少爷对她很好,教她跳舞,为她化妆、照相,俩人相亲相爱。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结婚一年多了,还没有怀孕。老爷怪他们没给吴家留下香火,甚至要取消少爷继承家产的权利。少爷为此不知吃了多少补药,少奶奶每日捣药、煎药,服侍少爷吃药,可不见一丝效果。两人终日叹息。 一日少爷突然想出一个办法,他想让妻子同年轻厚道的男仆人阿根生个孩子。少奶奶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含着屈辱同意了。她从阿根身上尝到了一个真正男人所给予的欢乐。可她仍没有同阿根怀上孩子,渐渐地少爷开始嫌弃她,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记得丈夫说过的话:不难为阿根,只是将他打发走。她怀着矛盾的心情要阿根走。阿根走之前,他俩终于忍不住相互间的吸引,在砚床上相拥在一起。不料这一幕被少爷看到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对阿根下了毒手。 吃补药太多的少爷三十岁就死了,少奶奶守寡、守着这砚床至今,她的远房侄媳妇照料她的饮食起居。侄媳妇一直暗算着想把砚床卖个好价钱。她背着老人找来了收古董的人,他们将巨大的砚床搬开,人们被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一副森森的白骨压在砚床下。 在搬开砚床的同时老太太咽气了。她守着这个秘密、守着带给她片刻欢乐的男人——阿根的尸骨过了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