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Bo Liu

有片源
2021年
2020年
导赏:《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轻喜剧公路影片,该片用陕北方言和朴实的镜头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为子寻仇,偶遇寻找父亲的“熊孩子”毛豆,机缘巧合之下,二人踏上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的故事。影片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全片采用了陕北方言,生动地呈现了主人公苟仁和毛豆之间的交流,也从侧面体现了他们在“寻父之路”上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关系的不断变换。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宣传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能够传达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人与人之间一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感受电影所表达的乡土情感和人文价值。从整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没有拍摄过多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过度渲染主人公的苦难与伤痛,只是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和一个失去父亲的儿子两人的现实遭遇以及在情感互补的状态下发生的感人故事,也还原了电影所表达的最朴素和最真实的情感。影片的叙事线索和关注重点是毛豆和苟仁在两次“离乡—返乡”之旅中,由相互排斥到逐渐接受,最后默契认同的情感变化,也是二人所完成的父子角色的双向补位与精神救赎。影片用声音作为感情的寄托,一个是作为片名的拨浪鼓,是苟仁对已故儿子的思念,一开始由毛豆的好奇,把拨浪鼓戳破的掩盖,到之后苟仁将拨浪鼓贴好创口贴送给毛豆的那一刻,拨浪鼓的传递也成为他们半路父子的情感联结。创口贴也预示着对毛豆波折童年的缝缝补补。还有一个是烟火的声音,烟火出现在影片一开头,毛豆就对烟火产生了渴望,烟火也寄托了对父亲的思念。直到苟仁为毛豆放了一场烟花,毛豆的眼泪以及反复确认的心情,在那一刻或许他们之间真的联结着父子之情。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结局,苟仁与毛豆是否可以一直陪伴,也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影像风格方面,影片为了客观还原西北农村粗狂凋敝的生存样态,几乎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的方式,为观众更加真实的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全景。(编辑:王晶)
2019年
导赏:《铤而走险》是由资深监制曹保平携手青年导演甘剑宇共同打造的一部充满挑战与创新的黑色犯罪片。两代犯罪类型片导演交相辉映,不仅能看到曹保平犯罪类型的黑色风格视觉体验,同时导演甘剑宇在人性层面灌注于其中的巧思。该片不仅在剧本创作上耗时两年,精心编织了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更在演员选择上大胆突破,让大鹏、欧豪、李梦等明星颠覆以往形象,共同演绎了一场围绕“金钱”交易展开的紧张刺激的“狗咬狗”戏码。在离奇绑架案的结构下,在冷冽、黑色、人狠话不多的气质下,有温情底色和人性拷问铺垫于其中。正如影片的英语名字“Vortex”——旋涡,整个事件就像一个越来越大的旋涡,将越来越多挣扎的人吞噬到漩涡之中,人物抉择和转变,也成了最大看点。欧豪以其冷峻的外表和深邃的眼神,完美诠释了夏西这一复杂且极具威胁性的反派角色。大鹏饰演的刘小俊,则从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逐渐成长为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英雄,其角色弧光的转变令人信服。《铤而走险》以其独特的“毛边”质感,即那些未经精细打磨、保留原始粗粝感的细节,以及影片所展现出的“狠劲”,即深刻揭示人性阴暗面与犯罪残酷性的勇气,深深打动了观众。其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生命力,这既体现在对重庆山城独特地理环境的巧妙利用上,也体现在对色彩、光影的大胆运用中。灰暗的色调、狭窄的空间、以及不时穿插的雨景,共同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同时,甘剑宇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也展现出了不凡的功力,通过快速的剪辑、紧张的配乐以及突如其来的剧情反转,使影像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既符合犯罪类型片的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编辑:明慧)
2017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影片,以一起残忍的连环杀人案为线索,叙述了一个编外“神探”余国伟追查真凶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最终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段奕宏也凭借此片获得该单元最佳男演员奖。影片以20世纪90年代的南方小镇为背景,余国伟作为该小镇一个国营工厂内的保卫科科长,身为工人却不事生产,一心想通过破案成为一名体制内警察,被人戏称为“余神探”。20世纪90年代作为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影片将个体命运镶嵌进时代变革之中,通过构建余国伟追捕凶手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行为的荒诞性,从而映衬出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个体悲哀性,余国伟每一次追捕凶手的行动都演化为一次间接的“杀戮”行为,徒弟因为他执着追凶抢救不及时而死,女友燕子发现自己被他作为诱饵而自杀,无辜嫌疑犯被他误当作凶手而被杀,余国伟对于破案的执着来源于社会转型下的身份焦虑和危机意识,集体经济的瓦解促使人物向下沉沦,从编外人员变为罪犯,直到被遗忘。此种叙事方式带有符号寓言性,通过余国伟的个体命运反映了90年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引发观众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关系的思考。影片在视觉空间上遵循类型片的创作原则,以连绵的雨水和破旧的工厂营造影片沉闷压抑的氛围。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暴雨贯穿影片始终,除营造阴冷潮湿的氛围之外,也反映出躁动不安的人物情绪,而破败的工厂构建了一个封闭压抑的空间环境,人物穿梭其中仿佛身处迷宫之中,表现人物在空间中的迷失感,从而映衬出社会转型集体化生存空间的破碎所带给人物的失落和无措。影片中从未出现的“香港”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意象,它不仅是燕子逃离现实生活的梦想彼岸,也代表着下岗工人和社会边缘人对自由经济体制的想象,是对自我未来生存的劝慰。总而言之,影片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意味的空间环境,深刻地表现了在犯罪案件表层下聚焦于社会现实的主题。(编辑:州文)
导赏:影片《暴裂无声》是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长片,延续了前作《心迷宫》犯罪悬疑的影片类型,为加强影片的悬疑叙事,导演采用非线性叙事组织故事情节,以哑巴张保民寻子为主线、昌万年煤矿案和律师徐文杰寻女为两条辅线加强故事表达,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碎片化和多次回环反复的情节片段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和复杂性。同时影片采用了省略的悬疑叙事技巧,影片最大的悬疑点在于儿子张磊无故失踪,他是否被杀这一情节被导演省略,从而引起观众好奇与猜想,为解决这一疑点,导演先是在开头用石头隐喻张磊的生命,石头的倒塌便暗示着生命的终结,而后在结尾又将屠夫儿子作为真相的引路人,借助墙壁上的画揭示真相,从而使悬疑得到解决,但张磊究竟被藏在何处,导演始终没有给出答案,这一叙事手法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考究和回味。影片通过昌万年、徐文杰和张保民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关系,揭示了成人世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化了阶层分化的社会现实,将底层人群的愤怒与无奈、中产阶层的自私与冷漠、食利者阶层的残忍与暴虐呈现在银幕之上。张保民作为底层的失语者,只能一次次以身犯险,用主动或被动的身体暴力接近儿子失踪的悲惨真相,在无声的反抗中挣扎;徐文杰作为一名中产律师,本是正义的化身,却在面对昌万年的威胁和自身利益的考量时,选择了沉默和妥协,陷入了人性的黑暗面,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知法犯法的利己主义者;而煤矿老板昌万年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将掠夺与剥削视为生存法则,运用权力和金钱压制他人。三种不同阶层的人物动机与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表现了底层人物的失语困境与阶层僵化的社会痼疾,进而对食利者阶层泯灭良知的行为加以控诉。(编辑:州文)
2016年
导赏:《摆渡人》是王家卫监制,张嘉佳导演的一部喜剧影片。电影讲述了“金牌摆渡人”酒吧老板陈末和合伙人管春渡人渡己的故事。影片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主线是小玉单恋偶像马力的故事;副线有两条,即担任摆渡人的陈末和合伙人管春各自的爱情故事。三段爱情各有不同的状态:陈末与何木子的相知相许,管春与毛毛的勇往直前,小玉与马力的相互陪伴。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每个人在人生中会经历的爱情阶段:初恋、命中注定和一生相伴。尽管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结局,但所有的爱情都刻骨铭心。影片场景壮观且轰轰烈烈,褪去表面,里面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在热闹后面的冷清,是灯红酒绿下面无所寄托的孤寂心灵。电影中还有打动人心的是人物角色的塑造,摆渡人酒吧来来往往,接待了无数需要被摆渡的受伤灵魂,但在这些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亲切感,或许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他们都值得尊重与疼爱。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人物角色,在情节的处理上,使主线与不同人相处融洽,并不突兀。在电影的构图上,王家卫是鲜少对“光”情有独钟的导演,擅长将光学在电影中极致的发挥,《摆渡人》也是如此。在影片中,各种类型的灯具直接成为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球形灯泡、霓虹灯、灯带、穿过玻璃的灯具等等形式出现在人物背景空间中,形成假想的人物照明来源,给予人物更多流光溢彩的呈现。在色彩处理上,人物造型采用一种橙黄色的面光处理,用高反差的阴影来勾勒面部的结构线条,人物由此获得了一种类似平涂的效果。在空间处理上,大量使用长焦距镜头,削减了背景空间在景框中呈现的范围,同时压缩后的纵深空间,让空间的色彩趋向趋于集中。这些细节的处理给观众在视觉效果上带来极致的享受。“摆渡人”不是一个具体的象征,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它不仅是帮助别人重拾勇气与信心,缝补受伤的灵魂,对于自己也同样需要被救赎,《摆渡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你能从中看到人生百态,每一段故事里都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人的影子。在伤心痛苦之后,会有一个人带你走出困境,勇敢新生。(编辑:王晶)
导赏:《追凶者也》是一部取材自真实事件“贵州五兄弟追凶案”的犯罪电影,由著名导演曹保平执导,刘烨、张译、王子文、谭卓等实力演员联袂主演。影片以西部边陲村寨为背景,讲述了一桩残忍凶案及其所衍生的许多荒诞巧合,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随着故事的发展,罪案侦破的推理逻辑被完全不可预测的现实走向所淹没,憨包汽修工宋老二、落魄青年王友全和自诩“五星杀手”的董小凤这三个命运各异的人物都被卷入其中,种种阴差阳错令事态最终完全失控,令人啼笑皆非。围绕“追凶”这一核心事件,影片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多视角段落式结构,全片共分为五个叙事段落,前面三个分别以三位主人公的个人视角进行叙述,后面两个段落则又回到了全知视角。每个段落都以云南方言作为小标题,极富地域特色,也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活。在此基础上,个人视角下的三个段落还具有不同类型的美学调性,如第一段宋老二追凶是典型的悬疑电影,第二段相当于以王友全为主角的爱情片,第三段董小风蹩脚作案的故事又是喜剧片。导演通过这样多视角的创意叙事,不仅能够合理地隐藏信息,让简单的案情复杂化、更具看点,还通过从各种视角差别化地重述同一事件,让观众主动思考“不同立场所导致感受各异”的微妙道理。《追凶者也》的底层关照和现实主义内涵是其另一大亮点。宋老二、王友全和董小凤三个主角都是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尊严被碾压和价值虚空的生活中,他们惶恐不安进而病急乱投医的心路历程经由影像被生动地描摹出来。导演通过巧妙运用黑色幽默叙事技法,在兼顾商业效应的基础上,将对现代性和人性的悖论思辨埋藏在令人发笑的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深思。(编辑:曾奕琦)
双截龙
双截龙

演员/

导演:白洁/
主演:刘博/田爽/白洁/
类型:剧情/动作/
2015年
导赏:影片的主创的本意显然不是讨论这个连环案件,片中强调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荒谬和蒙昧的青春,而观众如果能够着迷,也是年代感营造成功。高大丰满成熟美丽的张雪是生是死,成了片中唯一悬念,而她和曲靖之间不像有什么亲密友情,更像是青春的分岔路口,一条通向平庸的成熟,另一条则是神秘的中止或死亡。导演非科班出身,作为处女作而言无疑凸显了天赋。影片没有匠气,充满着少女的灵动气息。从表面上来看,《黑处有什么》套用了2010年以来盛行的“怀旧青春”的类型外壳,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国营工厂家属区里所发生的青春故事。该片引入了听流行音乐、烫时髦发型、看港台电影、谈校园恋爱等怀旧感十足的文化符号,但在深层上,消解了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美化旧日时光的倾向,代之以基于女性主义立场的重审性别/时代创痛的意图。概括地说,在诸多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怀旧青春”中,十几、二十年前的青春岁月常常被展示为一个前市场化的纯真年代,唯有在这样的年代才能找到真正的“浪漫爱情”,以及更大范围的单纯世界。但是,基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男性立场来看,展开这样一场怀旧的目的却不在于对当下进行否定,而在于对“怀旧青春”中的现代男性主体而言,个体与秩序的融合过程,其实就是“情感力比多”转化为“事业力比多”的过程。因此,有能力在前市场时代经历“浪漫爱情”,就有能力在市场时代收获并安享世俗成功。相比之下,《黑处有什么》的犀利之处恰恰在于,它以一种举重若轻的荒诞风格向我们揭示:“怀旧青春”对于前市场时代的美好想象不过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自我赋权的幻觉。如果从女性的视角来看,不仅“单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而且“浪漫爱情”的真实性也颇为可疑。事实上,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框架同样是高度父权性的,同样包含着许多对女性主体性进行压制的因素;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衰落的特殊历史时期,女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乃至恶意就更为巨大。由此,曲靖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一种“反成长”的过程,或者说,她的“反成长”其实恰是一种女性意义上的“成长”。在影片最后的场景中,曲靖一个人在高高的草丛中行走——此前,她刚刚收到一张印着椰子树的明信片,似乎是寄自此前一直向往海南的张雪——结合上下文来看,笔者愿意把这个充满开放意味的结尾理解为,曲靖将继续在父权制的密丛中探索出路,因为她已经感受到了某种“突围”的可能。(编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