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广智

Guangzhi Ren

有片源
1994年
导赏:《感光时代》被中国电影资料馆评为百年百部(1905—2005)年度优秀代表作,影片聚焦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讲述都市青年的理想与现实。主人公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彷徨与挣扎,恰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感光时代》讲述的是当代都市文化青年的生态与心态,与“第五代”导演有明显的不同。影片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城市中的精神漂泊者,同时又是一位孤独的理想追寻者。既不同于“城市的主人公”,又不同于“城市痞子”。而导演则熟练地运用了电影语言,表现“城市与人”的复杂的生活景观和人物的精神状态,其中马一鸣为办个人摄影展的功利追求及其艰辛努力,与他精神漂泊与追寻的内心状态同步得到了表现。《感光时代》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影片中的杭州西湖、“英语角”、电台的“孤山夜话”等元素,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印记。导演阿年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困惑与追求。影片中的音乐、场景、人物对话,都充满了1990年代的特色,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为重要的是,《感光时代》是中国本土电影在市场化时寻求新的生存、生产方式的产物。它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电影文化品格、新的电影思维方式、新的电影制作模式在彼时中国大陆正日渐形成。“第六代”导演的存在已然成为中国当代影坛上一种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的故事,一次对于一个“感光时代”的感光。中国美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对《感光时代》赞不绝口:“时代变迁的闪耀不仅是这片子的闪耀,其实是中国的闪耀。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中国的印记。”(编辑:赵敏)
1991年
导赏:《开天辟地》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现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在觉醒中抗争的壮丽史诗。从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开始,以第三国际对中国政局的密切关注,华中、华南民众反抗的风起云涌作为前景,铺展开国内和旅法留学生中的共产主义者、国民党人、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派知识分子、北洋军阀及其政客等各种政治势力的集结分化衰荣崛起,刻画出20多位现代史上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爱情波折、性格轶闻。影片编导追求一种具有电影审美意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以高度浓缩的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场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主线索上,从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浩大声势,到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激扬文字;从上海工人如火如荼的反帝风潮,到共产主义小组内的激烈论战;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在苏联伊尔库茨克的密切关注,到南湖航船上那一抹灿烂的朝霞……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历史人物共呼吸、同命运。《开天辟地》并不简单地搬演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讲起,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胜利诞生,跨越了短短数年,却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艰难求索和坚韧不拔,引导观众穿越历史的时空,对革命前辈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进行观照和判断,立足于历史,而归结于更高意义上的审美。(编辑:曾奕琦)
1988年
1987年
剧情: 黄土高原上,一支地质石油勘探队在撤离。也是在这时,一张法院的离婚判决书送到了队长刘平手中,他望着将失去抚养权的儿子丹丹,心情十分复杂。钻井工们各有心事。马上要去读研究生的随队医生小白脸谈着自己的浪漫史;青工油娃则打赌晚上进城一定要交上个漂亮的女朋友。傍晚,车队来到了城市。油娃被钻工们打扮一番,小白脸等不及了,立即赶到医学院去报到,刘平带着丹丹回到那个即将破碎的家。 刘平的妻子是很有成就的建筑师,因长期分居,家已不成样,既说明不了丈夫回城,又不忍再这样生活下去,只得提出离婚,而刘平认为,自己既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热爱它,他虽理解妻子的苦衷,但又无能为力。他爱妻子,更爱孩子。这一夜,他俩在极其复杂、矛盾的感情中度过。油娃在漫无边际地游逛,恰巧遇到一个漂亮的女司机在修车,赶忙上前帮助修理。他的幽默和热情赢得了女司机的好感,他为掩盖职业,编造谎言,可一会儿就露了馅,顿时遭到女司机的冷眼。后来又遇到一个有残疾的女人,他从她的身上得到了启迪。在帮残疾女人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又遇到女司机,女司机开始理解油娃了。   小白脸报到后,立即去找在上大学时就默默爱上的女同学,只因她是省委书记的千金,毕业后又分到了医学研究院,小白脸自感距离太大,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如今他也成了研究生,认为这回可向她宣布自己对她的爱情了。但一到她家后发现,一切都晚了,女同学已经和他认为远不如自己的人结婚了,他非常痛苦,想这辈子就在地质队混吧!   最后在钻井工们的开导下,渐渐醒悟过来。第二天清晨,车队告别城市,又出发了。路旁的人们用不同的目光送车队远去。离开城市,地质队员所面临的仍是艰苦的生活。通过这暂短的一夜,他们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