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宝英

Baoying Jiang

有片源
1999年
1995年
导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张艺谋导演早期对商业片领域的一次尝试。影片将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其繁华背后的黑暗与混乱,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叙事空间。影片通过黑帮内部的残酷厮杀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同时巧妙融入偷情、活埋等黑帮题材中常见的元素,以及隐而不显的权力争夺,构建了一个黑帮片的故事框架。影片的核心人物——小金宝(由巩俐饰演),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角色。她身处社会底层,以出卖色相为生,遭受着种种侮辱与不公,但在这看似无望的命运之下,她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善良与真情的渴望。巩俐的精湛演技,将小金宝这一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当她得知自己深爱的男人竟要置她于死地时,一系列情绪变化通过巩俐细腻的表情得以完美呈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艺术探索、人物塑造、视觉美学以及文化反思等方面所展现出了很高的价值。影片整体采用灰暗色调,配以大量逆光拍摄,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与主人公水生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相呼应,强化了影片的悲剧色彩。灰暗的色调是对繁华大都市阴暗面的直观反映,也是对人性的隐喻。影片中偶尔出现的红色元素,如舞厅里闪烁的霓虹灯、小金宝身上的红裙,则在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既象征着社会中的浮华与腐朽,也预示着血腥与暴力的即将爆发,这种色彩运用上的二元对立,加深了影片的层次感和象征意义。影片在叙事空间上也巧妙构建了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一方面,是繁华而腐败的上海都市,它代表着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碰撞,是权力、欲望与罪恶的温床;另一方面,则是影片结尾处出现的宁静乡村,那里似乎是小金宝心灵深处对安宁与纯朴生活的向往。(编辑:婧怡)
1992年
导赏:《走出地平线》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的历史题材剧情片,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偏僻山区屈公山窑沟村为背景,深刻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如何通过“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实现了从贫困走向新生的历史性跨越。电影采用了“寻访式”的叙事视点,由方兆章的到来引出屈满满,又由屈满满找到秦建九,同时又交替地在区公所与窑沟之间来往表现。不以戏剧性的事件贯穿,但局部的戏剧性却很强烈。并且,不拘泥于传统的戏剧化电影的套路,不去人为地设置一对对立面,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小说或报告文学式的结构,上篇以书记屈满满的行动为线索,较散文化;而下篇由“分私粮”和“密谋承包”两大事件为骨干,掀起了两个矛盾的高潮,节奏都有千钧一发之感。影片中改革前后的窑沟村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影片摒弃了概念化的人物塑造。饰演屈满满的演员高强,凭借其独特的气质与外形,加之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成功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极具意义的区委支书形象。奋进和愚从,献身人民的动力和陈旧观念的阻力,这些完全对立的因素在屈满满身上奇妙而又真实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而肖荣生饰演的秦建九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党支书。他面对窑沟村的贫困落后和人心涣散,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勇敢地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方案。他的坚定信念和非凡勇气不仅感染了身边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也为整个窑沟村的向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于本正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走出地平线》打造成了一部具有磅礴大气、庄严凝重震撼力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刻画,将窑沟村农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生动再现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和人民的力量,谱写了一曲关于人性、信念和勇气的赞歌。(编辑:明慧)
1991年
导赏:《开天辟地》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现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在觉醒中抗争的壮丽史诗。从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开始,以第三国际对中国政局的密切关注,华中、华南民众反抗的风起云涌作为前景,铺展开国内和旅法留学生中的共产主义者、国民党人、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派知识分子、北洋军阀及其政客等各种政治势力的集结分化衰荣崛起,刻画出20多位现代史上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爱情波折、性格轶闻。影片编导追求一种具有电影审美意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以高度浓缩的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场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主线索上,从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浩大声势,到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激扬文字;从上海工人如火如荼的反帝风潮,到共产主义小组内的激烈论战;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在苏联伊尔库茨克的密切关注,到南湖航船上那一抹灿烂的朝霞……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历史人物共呼吸、同命运。《开天辟地》并不简单地搬演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讲起,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胜利诞生,跨越了短短数年,却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艰难求索和坚韧不拔,引导观众穿越历史的时空,对革命前辈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进行观照和判断,立足于历史,而归结于更高意义上的审美。(编辑:曾奕琦)
1985年
剧情:  南方某电视台一位年轻的摄像记者,初次上阵便采访到一组很有宣传价值的新闻:珍藏珠湖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人称"珍珠大王"的牛俊祺向各地前来取经的人介绍人工养殖珍珠的经验,当地群众也因养珠而变穷变富了。电视台台长认为可作头条新闻播放,但记者又拿出一张字条,上写着"莫给那毛虾子涂脂抹粉",这是记者临走时发现的一张字条。为了新闻真实准确,台长派10年前曾在珍珠湖插队的文字记者文剑去调查一下。文剑真名叫安小兵,10年前在珍珠湖插队,恶劣的自然条件及生活条件使他无法忍受下去,便急于返城,但在风雨中错过了末班船,使他进退为难。农家大嫂打扮的爱珠将他接到自己家里,关怀他、安慰他,使他又留了下来。安小兵放牛时,看到爱珠背着婴儿拉纤、干活,独居湖边,从不与人交往,很觉奇怪。后来才得知爱珠父母双亡,受到恶人欺凌与侮辱生下一女,为抚养孩子而拼命干活。他很同情爱珠的不幸遭遇,经常帮她采菱角、拾蚌壳,不料,他们的交往,成为爱珠"勾引"知青的罪证被打成"女流氓",遭到批斗。安小兵晚上去安慰爱珠,不料公社秘书牛俊祺带领民兵破门而入来"捉奸"。爱珠奋不顾身保护安小兵,拦住牛俊祺说:"你害了我还要害他!"小兵这才明白了牛俊祺正是害爱珠的恶人,愤而抓起陶罐向牛俊祺头部砸去,遂夺路而逃。由于走投无路,纵身跳进湖中。从此,珍珠湖的人以为安小兵已死。文剑到达珍珠湖,前来迎接他的正是当年的牛秘书、现公社主任牛俊祺。牛主任也感到眼前戴上眼镜的文剑似曾相识,但不敢相认。他时时陪着记者,使文剑调查无从入手。文剑在招待所用餐时,竟意外地遇到了在那里任厨师的喜爹。在湖边参观人工育珠现场时,他又见到了爱珠,但均未搭上话。后来,他终于与喜爹相认,由此也弄清了"毛虾子"的真相。原来,安小兵逃后,爱珠痛不欲生,被一个在农场"劳改"的水产专家搭救,并教给爱珠人工育珠的方法,爱珠培育出了"夜明珠",并将手艺传授给了穷姐妹。粉碎"四人帮"后,牛俊祺摇身一变成了公社主任,他仍继续迫害爱珠,并将爱珠的育珠成就窃为己有,招摇撞骗。真相大白,文剑与爱珠重归于好。文剑返回电视台正要汇报调查结果,台长却收到一份揭发文剑当年在珍珠湖乱搞男女关系,行凶外逃的材料……生活中的真假总是时时存在的,但假的终究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