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来

有片源
1997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二部作品《南线大追歼》叙述了解放军在三大战役后向全国进军的一个方面,即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解放中南、围歼白崇禧集团的历史过程。全片以长沙起义、衡宝战役、解放广东、粤桂边围歼战四大块作为结构框架,精彩再现了“追歼”的背景与事件,以及相关人物,如林彪、肖劲光、陈赓、白崇禧、李宗仁、程潜、陈明仁等,充分尊重历史客观真实性,又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有所选择、剪裁、超越。导演赵继烈认为,战争进程及态势经由人物关系而获得展现是一种最好的方式。片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或首次披露的史实,如青树坪惨败,又如毛泽东在长沙起义过程中给程潜的信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从史实与意蕴的结合上还原了“大追歼”进程的战况史实,又为观赏造就了新鲜感,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作品在战役和事件的选择及剪裁上富有分寸感,对于敌我双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相当生动鲜活。全片约有十分之一篇幅为激战场面,战争场面的安排富有节奏,从青树坪到衡宝战役,一直以渐进的方式不断设计“小高潮”。影片在悲与壮、大与小,乃至胜利与失利的关系上,很艺术地克服了同类型影片创作中往往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倾向,“四大块”结构框架从质与量上都传达了“南线大追歼”恢弘的历史风貌。(编辑:曾奕琦) 
1991年
导赏:《开天辟地》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现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在觉醒中抗争的壮丽史诗。从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开始,以第三国际对中国政局的密切关注,华中、华南民众反抗的风起云涌作为前景,铺展开国内和旅法留学生中的共产主义者、国民党人、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派知识分子、北洋军阀及其政客等各种政治势力的集结分化衰荣崛起,刻画出20多位现代史上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爱情波折、性格轶闻。影片编导追求一种具有电影审美意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以高度浓缩的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场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主线索上,从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浩大声势,到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激扬文字;从上海工人如火如荼的反帝风潮,到共产主义小组内的激烈论战;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在苏联伊尔库茨克的密切关注,到南湖航船上那一抹灿烂的朝霞……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历史人物共呼吸、同命运。《开天辟地》并不简单地搬演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讲起,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胜利诞生,跨越了短短数年,却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艰难求索和坚韧不拔,引导观众穿越历史的时空,对革命前辈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进行观照和判断,立足于历史,而归结于更高意义上的审美。(编辑:曾奕琦)
导赏:《决战之后》是导演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继《开国大典》后又一历史革命题材力作,生动描绘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新中国监狱中的改造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成为阶下囚的失败的敌对者,并非实施肉体消灭,而是着力于灵魂改造——将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伟大工程、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搬上银幕具有深刻意义。本片将镜头对准“功德林”监狱灰墙内身穿黑色囚服的战犯,但编导选取合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切进闪回段落,打破了时空局限,调剂了整部作品的视觉节奏和观赏性。剧情上并不简单化地图解政策,而是描绘了以杜聿明为主,一批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徒的急剧、强制的命运逆转。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在这种逆转中心态的失调和艰难的转化,如尊严的倒置、感受的错位、特殊思考中产生的特殊喜怒哀乐,揭示这批“党国精英”如何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阶下囚转为共和国公民的人生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政策威力及实绩。正如片中李所长对杜聿明所言:“历史缺少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这句话亦可以视作导演在艺术把握上的基本态度:不把战犯的个人品德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不以先天的胜利者的姿态去随意丑化敌手。关注失败者的命运,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起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鞭策作用。(编辑:曾奕琦)
1989年
导赏:《百色起义》是一部深刻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重要篇章的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情感丰富、情节紧凑、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影片以1929年的百色起义为背景,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和细腻的镜头语言,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年代。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坚持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主演卢奇,他饰演的邓小平同志形象鲜明,深入人心。他不仅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形象,还深刻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从场景布置到服装道具,都体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和匠心。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更是让人热血沸腾,紧张刺激,让观众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这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现代视角的解读和呈现,影片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段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和崇高。总的来说,《百色起义》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影片。它不仅让我们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这部电影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对现代观众的一次精神洗礼。
导赏:《开国大典》是中国影坛著名的“银幕伉俪”李前宽、肖桂云共同执导的作品,也是两人的代表作之一。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李前宽、肖桂云积极探索纪实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真实的纪录片和拍摄时假定性营造的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历史中人物的真实情绪和演员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新的一种风格。两者的结合在美学上产生巨大魅力,从而对影片产生了一种升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电影《开国大典》对纪录片和故事片进行了很巧妙的结合,通过加入声音等元素,给珍贵的历史影像赋予了新的意义。”《开国大典》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主创们一改同类题材的处理方法,利用场景造型勾画出历史背景和历史框架,在人物刻画上,摒弃了过去对领袖人物概念化的描写,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出领袖人物更为贴近普通人的一面。古月、孙飞虎等特型演员正是在这种创作思路中创作出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影片上映后收获了大量好评,并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殊荣。李前宽、肖桂云更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动力,相继执导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金戈铁马》等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后辈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参考。(编辑:方舟)
1986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纪实性、文献性军事历史故事片,自问世后引起广泛重视,被视为中国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台儿庄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军民团结抗击日寇侵略的大会战,是的英雄画卷,是一章震憾中外的悲壮交响乐。影片以浓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将台儿庄会战再现于银幕,表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英勇抗敌、浴血捐躯的爱国精神和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历史画卷。影片人物造型内蕴深刻,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最高峰。该片的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取材新颖,更由于它在艺术风格上的把握。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尤其可贵的是,人们透过影片能进一层感受到创作者在艺术风格上把握这一作品时,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疏密从容的境地。正是这种艺术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对这样一部纪实性和写意性兼备的军事题材影片,产生了多重的、丰富的审美感受。从影片的总体构思和艺术风格来看,它的基本进程、人物设置、矛盾展现等,是围绕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铺陈的。众多场景追求一种历史的纪实感和凝重感。但它又并不单纯追求那种直观上的逼真和外貌上的相似,而是透过纪实性的风格达到写意的审美境界。
1981年
导赏:电影《南昌起义》以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为蓝本改编创作而成,以真实的人物、宏伟的气势和富有历史特征的情节再现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之作,影片在1981年上映后广受好评,相关的艺术创作手法引发业界讨论,为之后同类题材影片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话剧《八一风暴》相比,《南昌起义》运用电影艺术的优势,高度还原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政治危机,在蒋介石打死屠杀共产党员、武装镇压工人纠察队和汪精卫打着“东征讨蒋”旗号秘密分共的同时,共产国际的干预也导致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重大分歧,在此危急时刻,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斗争的序幕。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同时,《南昌起义》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第一次由演员扮演的周恩来出现在大银幕上,打破了演员扮演国家领导人的禁忌。片中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有十几位之多,导演汤晓丹要求以形似为主导,再通过排练缩短演员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为许多当时观众们并不熟悉的新人演员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从呈现效果来看,首次出演电影的孔祥玉将戏份最重的青年周恩来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角色果敢和沉稳的特点,由他饰演的青年周恩来也成为银幕经典形象。除此之外,对张国焘等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值得肯定,对于观众们了解历史全貌起到重要作用。《南昌起义》的主创们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后代了解南昌起义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银幕资料。(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