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铿

有片源
2002年
1999年
导赏:《紧急迫降》是导演张建亚拍摄于1999年的作品,影片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既刻画了灾难将临时的紧张刺激,又描摹了人性的光辉力量,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本片展现的是一场“营救”的话语体系,将政治的真实性以想象的方式投射到象征性的“营救”体系之中。当飞机的起落架发生问题,机组的所有反应均受塔台统一调度,接受“体系”的指令与监察。除了塑造李嘉棠、丘叶华等英雄式人物形象,影片更想说明,紧急迫降的成功最终得益于体系的完善与高效。《紧急迫降》从多角度叙述了本次空难事故,危机的化解不是归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功劳,而来自于全体成员的努力与配合。本片不仅关注空中机组人员与乘客的情况,同时刻画了大量地面工作人员的样态,如领导、消防人员、记者。不仅讲述了棘手的紧急迫降过程,也设置了大量人物矛盾,在迫降时不断回溯,激起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变化。通过李嘉棠与丘叶华的夫妻矛盾、舒骏与其他乘务员和乘客的矛盾,影片逐步构建起关于集体与家庭的概念。飞机迫降的外在危机代替了人物之间具体的差异,随着迫降难题的成功解决,人际矛盾也在灾难与生命威胁的对比下自然消解。灾难题材的影片往往对特效技术有较高要求,《紧急迫降》同时使用常规特技和电脑特技,通过视觉奇观完成片中人物与影片本身对爆炸、着火等场面的想象,使影片在视效上达到了好莱坞中等以上的数字特技制作水平。在刘远的带领下,地面指挥处的工作人员们对各种方案展开了想象:巨大的机翼撞进机场的候机大厅,旅客们四下逃窜;飞机在草地上迫降,强烈的摩擦导致机身起火爆炸……这一切逼真的特技效果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空难的惊险与恐惧。(编辑:铠兰)
1995年
剧情: 隆重的授勋大会上,23路军韩培戈总司令亲自给新编第三团中校团长段仁义、少校团副霍杰克、中尉连长欧阳贵授勋。他们因河西会战狙击有功,荣获军部和总部颁发的战功奖章和勋章各一枚。仪式刚刚开始,带着可怕神情的英雄们,却拨出手枪向韩总司令开火。韩中数枪倒下,欧阳贵被韩的卫兵们击倒地,霍杰克和段仁义也被卫兵们制伏。此时,远远滞后的女播音员,却播出了事件的开头:“火拼我23路军炮兵一部的卸甲甸暴民,已组成新编第三团,韩总司令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既往不咎,目前已令该团提前结束编练,驻防洗马河西线,随时准备参加河西会战。据悉,河西会战即将展开……” 故事得从头说起:在下岗子村口,原为县长的三团团长段仁义带着上面派来的参谋长方向公等人视察阵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帮地道的农民,唱小调、斗鹌鹑、聊天,连段团长都错把他们当成没有撤退的老乡了。方向公集合这帮所谓的军人训话,这哪象前沿阵地,倒象是卸甲甸县城的大集嘛。段团长也只得硬跟着讲几句。方参谋还亲自示范,教这帮抗日军人如何挖战壕,而不是挖排水沟。 在上岗子村团部,另一位上面委派来的黾参谋,在教卫生兵们如何包扎伤员。霍杰克副营长对新派来的报务员白洁芬有好感,给她送脸盆以示关切,而副团长章金奎也下流地盯着她。 在这新编的三团里,只有少数几个职业军人,其他都是拉来的老乡,保甲长啦,货栈掌柜啦,石匠啦,收破烂的啦。仗还没有打,有人倒供起菩萨,插上香,跪求佛爷保佑。铁匠欧阳贵和丁保长打架竟导致群欧,霍杰克好不容易才制止住骚乱。就是这样的部队,依托有利地形,即将面对日军的两个旅团和伪军的一个整编师。 大敌当前,团副章金奎因强奸报务员被击毙,霍杰克被提升为团副。此时在三团前面的国军已被击溃,他们立即面对日军。韩总司令把三团全部调到下岗子村前沿,把上岗子村交由他的1761团驻守。方参谋对这样的安排心存疑虑,他想把报务员与黾参谋留在上岗子村,留在1761团团部,遭到韩司令的拒绝。 残酷的战争终于降临到这一帮老百姓头上。面对敌人,胆小的吓哭了,有的竟尿了裤子,还有打算逃跑的,连段团长也把望远镜拿倒了。幸好第一次来进攻的是一帮伪军,新兵团虽然混乱紧张,还是把敌人打退了。最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士气。 日军正规部队出现了。先是撼天震地的炮击,人们在炮火下惊慌失措,不少人被炸得血肉横飞。然而当日军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是前仆后继英勇抵抗,利用有利地形顽强奋战,打退了日寇的进攻,伤亡自然惨重。此时1761团团长来说鬼子顶多两个联队,再坚持一天是有把握的。方参谋愤怒异常,说日军至少一个旅团,伪军一个师,联队哪来的重炮?他向司令部发电,请求增援,或者放弃下岗子村前沿,全团合并到1761团守上岗子一线。然而回电让人目瞪口呆:上岗子不让去,1761团又不增援。方向公这才察觉到这里面有名堂。霍杰克认为这是让新三团当炮灰。段仁义想起过去火并韩总司令炮兵营的事情,“总司令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大战前夕,方向公仍然布置任务,准备血战。大学生出身的霍团副在战斗间隙编着三团团歌,表达满腔的爱国热情。方参谋私下对霍团副说,他下达的“擅自溃退即可正法”的命令不要认真执行,给弟兄们放一条生路吧,别对自己的弟兄开枪啊;并嘱咐,谁活着离开,就要带上报务员,就这么个女的,还是个孩子啊。 第二天,经过整日的浴血奋战,就这些乌合之众,大敌当前,为了国家与民族,居然打退了日军一次次疯狂进攻,守住了阵地。此时方参谋作出抉择,天黑之前,除留下最后的战斗力量监视阵地外,只有抗命撤退了。他毅然决定,如果山上的1761团果真是来监视督战的话,他们肯定会阻,他们要是敢开火,新三团就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们。段仁义有些害怕,说这样火并不好,是不是跟韩总司令再商量一下?方参谋说,电台已坏,无法联系,也没有必要再商量,总座已经把大家给卖了。1761团团长来电话,方向公据理力争,说已经没有什么新三团了,伤亡1400多人,下岗子村都给炸平了,前沿可能随时失守,新三团剩下的连伤员在内几百人应该撤到上岗子村。方参谋愤怒地砸了电话机,命令全团往上撤,备好弹药,集中机枪,准备向1761团开火。段仁义此时明白了,他建议方参谋、黾参谋和报务员撤到1761团,我们不能拖累你们。但方参谋决心已下,或者同生,或者同死。当团部只剩下方、黾二人时,黾参谋递过一张手谕,说1761团团长的意思──也是总座的意思,临来之前,总座给他们签发了特别通行证;黾参谋还说他准备了便衣。方参谋打倒了对方,说他不是人。 在日军与1761团的夹击下,新三团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得以幸存。  
乐魂
乐魂

演员/

导演:朱枫/
类型:剧情/
剧情:  沈廓是音乐学院的教师,由于他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被迫离开他心爱的教大提琴的岗位。在一家夜总会,偶然遇到即将被开除的音乐学院的学生陈科,他认为陈科很有天分,要收他作自己的学生。几经周折,并给校长立下保证,终于说服学院让他收下了这个学生。   师徒俩开始了没有假期、不分黑白天的刻苦训练和研究。他有一套别人不理解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一开始就领略帕格尼尼,他说期峰也就是基石。就连沈廓的父亲也不理解他的那套教学方法,他指责儿子,父子俩在一起谈得很不愉快。   沈廓的同学崔艺岭从国外归来,在他心中掀起波澜。他回想起往事:他和崔艺岭都师从沈廓的父亲沈自轩。   沈先生不存私心,只认艺术,他认为儿子不堪造就,便将全部心血投到崔身上,甚至在困难时期,把配给自己的一点豆浆也给了崔艺岭。崔艺岭学成出国了。崔艺岭这次回来,衣锦还乡,他理解沈廓,劝他同自己一道去美国,沈廓动摇了.但走到美国领事馆又折了回来,他看到陈科,那是他的希望。 师徒俩又开始了近乎痛苦的教和学。为了不受干扰地练琴,他们把自己关在防空洞里。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突然一天,沈感到胃部一阵刺痛。 汇报演出是他们的决定性时刻,陈科在沈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紧张和慌乱,使观众听到帕格尼尼的大提琴练习曲如行云流水。   半年后,陈科在全国青年弦乐比赛中获第一。沈自轩从电视中看到了儿子的成功。 在成功和荣誉面前,作为老师沈廓想到的是陈科的深造。他知道自己到头了,下一步该把陈科交给崔艺岭。   陈科听从老师的意愿到美国去了。看着心爱的学生飞去,沈廓一阵眩晕,跌倒在地。   沈廓住进了医院动了手术,父亲沈自轩到市场为儿子买豆浆,以还40年前欠下的感情债。沈廓看到豆浆,脸上露出笑意,当父亲的面喝下满满一大瓶。   陈科听到老师病的消息,放弃参加威尼斯比赛,同崔艺岭来看他。沈廓硬是将他赶走,要他去威尼斯参加比赛。在学生的演奏声中,沈廓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1994年
1991年
1988年
导赏:《绑架卡拉扬》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张建亚执导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音乐、青春与身份认同的探讨。影片以四位青年——大龙、芳芳、小欢、阿亮为主角,通过他们策划绑架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荒诞行为,展现了他们内心对于音乐、艺术以及自我价值的渴望与迷茫。这种在外在文化符号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方式,无疑揭示了当时青年一代的普遍心理状态。大龙作为核心人物,其角色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青年的困惑与思考。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对现实的不满,构成了他策划绑架卡拉扬的动机。这一行为虽然荒诞,但却蕴含了他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与无奈。影片在呈现这一荒诞故事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元素。从打桩模子到个体户,影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也深化了主题,使影片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绑架卡拉扬》还为我们揭示了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而影片中的四位主角,正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符号的追求与模仿,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这种追求与模仿,虽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也正是他们成长和成熟的必经之路。总体而言,《绑架卡拉扬》是一部深刻探讨音乐、青春与身份认同的影片。它通过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青春画卷。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我们去观看和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