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滢

有片源
2017年
2015年
2012年
我爱灰太狼
我爱灰太狼

演员/

导演:朱枫/
2011年
2009年
2007年
剧情: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犯我华北地区,大批军用物资需要运送。日军为加快战略物资运送速度,决定架设凌河大桥。为此,凌河两岸大批无辜民工被日军征用,在刺刀和皮鞭的奴役下,忍气吞声地为日军架设凌河大桥。劳工中,庄财主的儿子大桩子、二十年前曾经红遍凌河两岸的影人吴先生、邱先生一家也在征用劳工之列。   大桩子已经做新郎官的人,在娶亲路上被日军征为劳工;吴先生是大桩子的岳丈,送闺女灯儿出嫁,连闺女带自己,被日本人抓到架桥工地;吴先生是大桩子娶亲请的影班子,唱影的钱还没挣着,儿子丑儿和他一块成为劳工。同在日本人的刺刀和皮鞭下,吴先生和邱先生还有一段二十年前不共戴天的家仇。   二十年前,吴先生的影人在凌河以西家喻户晓,人称“河西红”;邱先生的影人在凌河以东无人不知,人称“震东川”。为一块“凌河影人”的金扁,邱先生出手卑劣,不仅崩瞎了吴先生的眼睛,还让吴先生的妻子扔下襁褓中的灯儿,投河自尽。如今,同在日本人的皮鞭下,家仇和国恨相比,家仇依然是不共戴天。父辈之间的恩怨,孩子辈的浑然不知。在日本人欺负灯儿,大桩子吓得尿裤子不敢出手相救,却见丑儿怒火中烧,愤而砍死松田队长后,灯儿开始暗暗喜欢上丑儿。丑儿打死日本松田队长,闯下大祸。就在大家伙手足无措时,吴先生安抚大家,出主意让大家伙共同保密,谁走漏风声,大家伙将众口一词,致他于死地。国难归国难,国难并不消除家仇。在日本人的刺刀和皮鞭下被迫架设凌河大桥那些日子,吴先生和邱先生的暗中为难还在继续,直到日本人换了本田队长,对松田的死查得越来越紧,给了庄财主领二十亩水浇地的机会,吴先生和邱先生才发现过去的恩怨在国难面前算不了什么。   吴先生和邱先生抛弃前嫌,共修结义之好时,凌河大桥顺利完工。此时,吴先生从日本人的行动中发现问题,修桥的劳工和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有可能被日本人集中起来集体屠杀。吴先生的判断没有错。日本人准备动手那天,吴先生和邱先生联手,带领修桥劳工,和日本人展开殊死搏斗。火光冲天,桥毁路断,凌河两代影人冲出映天的火光。
2006年
2004年
导赏:《张思德》以真实的历史细节与氛围创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张思德形象。演员吴军以以朴素的演技,创造的是一个艺术的灵魂。这个人物的种种平凡与不平凡的事迹和与领袖毛泽东的交往、接触,引导着我们去理解那个红色年代,理解我们的革命前辈所经历的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张思德》和其他一些主旋律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但却没有把他写成高大全式的神。就像有缺陷的美才更动人,《张思德》中毛主席、张思德等人物并不都是完美的,但影片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因而吸引了大家。正如贾磊磊所说,影片选材非常独特,在电影业走向市场化的情况下拍这样一部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电影,很了不起。很多情况下电影不是对现有事物的重复,而是把当下社会中缺失的东西做一种重建。《张思德》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一种精神。影片提供给我们重新在电影中表述历史的一种可能。张思德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真实人物,但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和毛主席给他写的那篇文章都是有限的。在真实的意义上很难支撑起一部电影。就像克罗奇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影片表达的是现在人对那段历史的重现。大量情节是虚构的,包括毛主席和张思德的个人情感和接触,全是在叙事体系内自成一体来完成的。虽然历史对应的东西不存在,但不让人觉得虚假,深层原因是我们需要它——领袖和人民群众平实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判断这部电影时不会从真实或客观的角度去寻找历史,它首先从感性或者艺术感觉上打动观众。